潮州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建制始于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的义安郡,至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隋开皇十一年,取 “潮水往复”之义将原义安郡改名为潮州。辖海阳、潮阳、绥安(今漳浦)、海宁(今惠来)、义招(今大埔)等五县。府治设于海阳县(即潮州城)。自东晋以来,历经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到新中国初期,潮州城一直是郡、州、路、道、府、专员公署的所在地,所以潮州被后人称为“府城”。它是历史上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宋潮州通判陈尧佐(后来当上宋宰相)有诗云:“海滨邹鲁是潮阳(即潮州)”由是“海滨邹鲁”成了外地人对潮州的美称,用以赞潮州是海滨小城,而这里文风昌盛,就跟古代圣人孔子的故乡鲁国,孟子的故乡山东邹峰一样,也是个礼仪之邦。
潮州自秦以后中原文化传入,中唐常衮,韩愈先后到潮,又推动了潮州文化的发展,自此潮州文化逐步繁荣。据史载,唐代的潮州考中进士3名,宋代考中进士172名,加上推荐的19名合共191名。从宋代开始,潮州文风繁盛,考中进士人数激增,在广东省名列前茅,其中建炎二年(1128年)戊申科,广东考中进士14人,潮州籍就占了8人。在明代,广东考中进士905人中,潮州占了160名。清代潮州考中进士有116人。唐宋时还出现了“前八贤”,有唐代赵德,宋代许申、张夔、刘允、林巽、王大宝、卢侗和吴复古。他们都是为官清正,造福一方,又有高风亮节的饱学贤士明崇祯元年又涌现了“后八贤”:辜朝荐、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李士淳、梁应龙、杨任斯、陈所献八位同榜进士。明嘉靖年间又涌现21岁中状元的林大钦……
由于潮州名贤俊彦辈出,旌表彰显他们为国建功立业的不朽功绩而建的碑坊一个接一个应运而生,史载仅潮州市区碑坊就多达103座。太平路1.6公里长就建了47座,平均34米就立有一座碑坊,其分布密度,可谓是全国绝无仅有的。
由于各种原因,到1950年只存下19座碑坊。因碑坊经历年代久长,石坊梁折柱断危险万分。终于发生亭石砸死人事故。因此1951年潮安县城关镇决定拆卸废亭。
在牌坊拆除五十五年的今天。潮州市政府又决定复建牌坊街,这是一件大好事。牌坊街具有无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太平路的每一个牌坊都有一个或数个坊主。刻在坊上的文字,就是一篇历史人物小传。这批英杰,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事迹组合起来,就是一部简明的潮州文化史。牌坊的坊文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牌坊文字对提高文史方面素养,将有极大的帮助。牌坊集建筑美、文学美、书法美于一身。也让人们可以欣赏到它精湛的艺术。牌坊中的坊主中,有潮安,也有揭阳、潮阳、澄海、普宁、程乡(今梅县)等潮属各县历史人物。牌坊街显然是同属海内外潮人共有的文化遗产。是潮州历史文化的一条根脉,复建牌坊街将增强潮人的凝聚力。
正因牌坊街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对潮人推介潮州文化,学习先贤精神具有深远意义。而对今天发展潮州旅游业,繁荣潮州经济也将起着积极作用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