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勃起,群雄争霸,天下纷乱的局面,郑国为了生存,与其他诸侯国之间时而合作,时而对抗,纵横捭阖,相互兼并,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战国。子产当政时期的郑国,外御强邻,内修法度,推行田制改革,安内攘外,使郑国由贫弱转为富强。子产死后,子太叔接任为政一职,但因郑国君主宽严皆误,致使国内匪盗严重。公元前375年,韩国灭掉郑国,迁都新郑。公元前355年,秦国商鞅变法之时,韩国在诸侯国中已处于弱势,但即位后的韩昭侯不拘一格,任用郑国亡国之臣申不害为相,使韩国国治兵强,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但到了战国后期,韩国逐渐衰败,前230年,秦军生擒韩国国王,灭韩国。至此,新郑先后做为郑国和韩国的国都达500年之久。
秦军攻入韩国后,在其地域上设置具有军事性质的三川郡,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国后,在全国置36郡,三川郡正式成为行政单位,郡治先在洛阳后迁至荥阳。郑州大部分属于三川郡,新郑属于颖川郡。秦末爆发陈胜吴广起义,前208年,吴广率部围攻荥阳时被部下杀害,陈胜率军直逼咸阳,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地位。 前206年,刘邦屯兵荥阳,郑州的京、索二水之间是刘邦和项羽进行的楚汉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双方连番争战,相持数月最后不得不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秦汉时期,今郑州地域以荥阳为中心,因处交通和运河要道,经济日趋繁荣。
西汉时期,依托大隗山、役山(今敏山)和少室山一带丰富的矿藏资源,巩义和荥阳成为国内重要的冶铁基地,荥阳在汉代设有铁官,从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发掘出的大型炼钢高炉炉基和球墨铸铁遗物,反映了汉代已达到最高的黑金属冶铸技术水平。东汉后期,各地豪强各据一方,黄巾起义后,又出现军阀混战,曹操占据中原。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中牟东北的官渡打败袁绍,此乃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晋朝从晋惠帝登位开始直至十六国后赵政权建立为止,约三十年间包括郑州在内的中原一带了无宁日,农业萧条,饥荒频仍。北魏,古印度人达摩云游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此后,达摩被人尊为中国禅宗初祖,少林寺的禅宗祖庭地位也由此确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