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历史:隋代至清代

家乡区县: 郑州市金水区

隋朝,隋文帝“悉罢天下诸郡”,实行州、县两级制,开皇三年(583年),改荥州为郑州,此乃郑州得名之始。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和通济渠后,郑州一度商旅往返,船乘不绝,成为全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大业十四年(618年),隋朝大将宇文化及杀隋炀帝,隋亡,杨侗趁机在洛阳称帝。开明元年(619年),太尉王世充废杨侗自立为帝,国号郑。这是中国历史的第三个郑国。开明三年(621年),秦王李世民率三千铁骑与拥有十万大军的窦建德发生虎牢之战,窦建德战败,盘踞洛阳的王世充随即投降。

唐代,调露二年(680年),唐高宗李治携武则天游嵩山。唐大周万岁登封元年(696年),武则天赴少室山行封禅礼,因年号为万岁登封元年,而改嵩阳县为登封。自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的生产遭到破坏,中原地区千里萧条。北宋建都汴京后,郑州于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被建为西辅,成为宋代四辅郡之一,自北宋开始,讲学之风盛行,国内各地多选山林名声之地建立书院,位于登封峻极峰下的嵩阳书院是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金代和元代时期,郑州的土地大量荒芜,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唯有天文学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由郭守敬和王恂主持在全国设立了27个天文观测台,登封的观测台则是全国观测中心。

明朝建立后,为改变中原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状况,先后从浙江和山西等地迁民至河南,当时,荥阳和中牟等县都有不少移民落户。明末各地起义不断,崇祯八年(1635年)李自成的义军攻占汜水、荥阳等县,进军广武山。为了突破明朝军队的围剿,13家义军72营共计20余万人,在荥阳聚会,商讨作战方略,史称“荥阳大会”。明末清初,约40年的战乱,黄河堤防失修,有的地段常年决口,漕运影响甚重,康熙元年(1662年)6月,黄河泛滥,中牟城西、南、北三关均被水淹,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修筑高4丈,宽10丈的黄河堤。清末,随着平汉和陇海两条铁路在郑州交汇,郑州成为中国东西、南北大动脉的纽带,经济地位不断提升,成为一个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工业品输入的小商埠。

t116(2014-12-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