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是中国内陆中西部地区主要大城市之一,1920-30年代由于铁路的建设而成为重要内陆商埠。如今郑州是中国中部地区第二大城市和主要经济中心,是中原城市群地区的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郑州是内陆地区热点投资城市,吸引大量海外和国内沿海地区的投资。
共和国初期,做为中国重点建设的城市,郑州的纺织工业基础雄厚。1980-90年代,郑州凭借优越的交通枢纽地位迅速发展成著名商贸城市,名噪一时轰动全国的“商战”就发生在郑州二七商圈。1992年郑州跻身全国综合实力50强、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行列。就在同一时期,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全国掀起了经商潮,郑州依托区位优势,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但以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比重过大,以信息咨询和金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2003年郑州市的发展战略开始从单纯的以发展商贸为主向商贸和工业并举发展的方向转变,这一战略使得第二产业再次焕发新机。截止2006年,郑州经济的外向度较低,出口的产品以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为主。2008年郑州将汽车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确立为三大战略支撑产业,成为重点发展的产业。
2012年,郑州的GDP为5547亿元,比上年增幅12%,占全省总量的五分之一。郑州在全国大中城市列第20位,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仅居武汉、长沙之后。
矿业和农业
郑州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矿藏34种,主要有煤、铝矾土、耐火粘土、水泥灰岩、油石、硫铁矿和石英砂等。其中煤炭储量达50亿吨,居全省第一位;耐火粘土品种齐全,储量达1.08亿吨,约占全省总储量的50%;铝土储量1亿余吨,占全省总储量的30%;天然油石矿质优良,是全国最大的油石基地之一。郑州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花生、棉花等粮食作物,苹果、梨、红枣、柿饼、葡萄、西瓜、大蒜、金银花等经济林果,黄河鲤鱼等农副土特产品。另外,中牟、新郑和荥阳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基地县(市)。
近代郑州农业发展经历了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从人民公社到家庭承包经营再到农业税减免的过程,但受农药、化肥价格飙升,农产品价格受国家控制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的负担并未因农业税的减免而真正的减轻。近年,郑州农业开始向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通过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一批农产品企业在政策支持下迅速崛起。郑州的农业也在向着多元化方向探索,如推进生态绿色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工业
郑州市在纺织、机械、建材、耐火材料、能源和原辅材料产业上具有明显优势,有色金属、食品、煤炭、卷烟等为主导产业。郑州曾是全国纺织工业基地之一,郑州的纺织业起始于19世纪初,一战后,许多国家积极投入生产,国内沿海城市对棉花需求很迫切,国内外商人纷纷到郑州采购,利用郑州的交通优势,把棉花运往沿海各大城市,在这种大背景下,1920年郑州第一个近代纺织企业“郑州豫丰纱厂”创办投产。
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把郑州作为发展纺织工业的重点城市之一,大批技术熟练工人来到郑州,郑州纺织工业快速崛起。至1992年,郑州的棉纱产量占河南省总量的五分之一,进入90年代后,郑州纺织工业在计划体制、设备陈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逐渐陷入困境,大批技术骨干流失至沿海地区。进入21世纪以来,郑州服装业探索转型,2006年郑州市政府对国有棉纺企业进行升级改造。2009年9月郑州二七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中国服装协会授予了"中国女裤名城"。在其他产业领域,郑州是全国重要的冶金建材工业基地,氧化铝产量占全国一半左右。机械工业拥有亚洲最大的磨料磨具企业白鸽集团。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是亚洲规模最大、工艺技术最先进的客车生产企业。郑州食品加工业发展迅速,有全国较大的速冻食品企业郑州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88]和思念食品,中西部地区较大的啤酒生产商金星啤酒,中国较大的方便面生产商白象食品。2010年8月2日,鸿海科技集团旗下的富士康国际宣布落户郑州,短短一年之内,不仅吸引了相关配套企业进驻郑州,还推动了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大幅增长。
服务业
郑州有交通运输、批零贸易、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其中以建设郑州商贸城为契机迅速崛起的批发零售贸易业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较强,近年郑州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会展、信息、文化、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郑州是中部地区金融中心之一,有众多银行、证券、保险、期货机构。中国三大期货交易所之一的郑州商品交易所以农产品期货为主,2010年累计成交量为991,650,822手,累计成交额为617,913.3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36%和223.37%。郑州每年都举办众多全国性和地区性展览,国际一流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位于郑东新区中心商务区,市内另有中原国际博览中心等会展场所,2010年郑州市获得“中国十大品牌会展城市”奖。
2000年至2009年,郑州市从业人员增加63万人之中有58.7万人都从事服务业。2007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69.2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的40.3%。2009年,郑州市服务业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市GDP增加值的42.3%,位居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第三。至2010年年末,批发零售业、租赁商务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三大行业占郑州服务业的比重最大。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达21.6万人,占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人数的19.8%,位居第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