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翁源县的工业发展状况。
(一)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0—1957)
建国初期,县政府在领导和组织生产中,积极采取措施恢复发展手工业生产,对那些失业、生活无着落的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建立生产合作组织,并为他们的生活和经营提供方便,对铁木行业的手工业者,组织加工订货,扶持他们发展生产。1951年,永丰祥布厂与8户个体织户联合,首先成立龙仙纺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从此,手工业开始走向合作化的道路。1954年全县手工业发展到379户610人,比建国前增加了2倍,其中五金白铁51户82人,服装加工业159户242人,木器家具业38户60人,纺织业71户95人,雕刻业9户11人,铸犁锅业2户7人,其他行业49户113人。1955年,全县手工业人数1274人,占全县总人数的0.73%。全县广大手工业者自带工具、自投资金加入生产合作社(组)。1956年全县手工业社(组)发展到38个,从业人员1271人,占手工业人数的92.3%。有建筑材料、木器、服装、鞋帽、铁器、五金、修理、陶瓷、织布等10多个手工业生产门类,当年工业总产值481万元。1957年手工业合作社(组)发展到55个,从业人员1435人,产品品种200多个。至此,全县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在对私营工业和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建立国营工业企业。1952年8月,由国家投资12万元,于龙仙建国路率先创办第一间地方国营企业—电力厂,安装1台80马力煤气机,装配1台40千瓦发电机,白天作粮食加工的动力,晚间供县城照明。1953年9月由国家拨款1亿元(相当于今人民币1万元)在龙仙镇牛岗背兴办一间印染厂。1954~1955年,又兴办了林产化工厂、坝仔粮食加工厂,至1957年,全县工业发展到24个,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6个,集体企业18个,工业总产值354万元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的8%。
(二)“大跃进”与调整时期(1958—1965)
1958年,翁源县地方国营工业各厂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开展“比、学、赶、帮、超”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运动。为了提高设备的机械化水平,国营棉织厂增加15台铁木机,由手工木机卷布改为自动卷布,从台机日产15米提高到36米,从织土布到织坚固呢、斜纹布、蚊帐布等8种产品。为使地方工业向多门类、产品多样化发展,1958~1960年,在“大办工业”、“大办钢铁”的推动下,先后兴建了棉织厂、通用机械厂、烟丝厂、食品加工厂、周陂铁厂、官渡铁厂、樟天洞钨矿、陶瓷、砖瓦厂、江尾石灰厂、如珠岩磷肥厂、江尾水泥厂、翁城水泥厂、小五金厂等地方国营工业和商业、水利、公路部门办的国营工业企业共23个。1960年国营工业总产值达到687万元,比1957年的227万元增长了3.32倍,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107万元的62.1%。同年全县有工业企业36个,其中全民工业14个,集体企业22个。1961年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按照“保一批、转一批、关停一批”的原则,对在大跃进期间一哄而起,盲目发展起来而又不具备生产条件、消耗高、质量低劣、效益差的地方国营工业、部门工业、社办工业分别不同情况,实行“关、停、并、转”12个工业企业。1962年,全县工业24个,全民工业12个,其他集体企业12个。[10]
三年困难时期,翁源地方工业动员全体干部、职工、群策群力,想方设法,开辟财源,采取生产自救措施。棉织厂在无计划原料供应,面临停产的情况下,一面组织部分职工上山伐木谋生计,一面收集烂鱼网、废棉胎等,回纺出粗纱,织粗帆布出售,实现利润1.23万元,渡过了困难时期。
1964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各个结合实际,分别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增加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使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65年全县工业总产量达854万元,占当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7.3%。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1966年后,翁源地方工业受到无政府主义派性的干扰和破坏,各级领导机构,名存实虚,处于半瘫痪的状态,各企业的规章制度被大字报取而代之,生产管不严,质量抓不好,产值连续下降,196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42万元,比1966年的681万元,减少139万元。[10]
70年代初期,贯彻“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方针,开展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各工厂开展了学大庆工人“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经验,逐步把各项管理制度恢复起来,努力管好企业,生产迅速回升,与此同时,兴建氮肥厂、水泥厂、昆山煤矿、跃进水电站、炸药厂。197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446万元。从1975年下半年开始,全县工业生产形势日趋好转,出现了上下齐抓共管的新局面。1976年又兴办了磷肥厂、机电厂、县铁厂,年底全县共有工业61个,其中全民工业19个,集体工业42个,全县工业产值达2400万元,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的29.4%。
(四)改革开放时期(1977—1987)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翁源地方工业进入了一个改革的历史时期,积极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时期八字方针,对各企业进行全面整顿改革。[10]
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厂长是企业的法人代表,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实行统一指挥,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和领导艺术。同时,各厂建立和健全了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企业生产走上了新的轨道,打开了新局面。198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0307万元,比1976年的2400万元增加7907万元,增加3.3倍。简政放权 把“人、财、物、产、供、销”六大权限,下放企业,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企业由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产品由统购统销、统购包销转变为自产自销,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了企业只管生产、不管销售、产销不见面的管理状况。产品从单一性向小批量多品种或大批量方向发展,产品品种已经形成了高、中、低档相结合的局面。油墨、水泥、米酒、氮肥、磷肥、服装、白糖、纺织品、印刷品、小农具等等,大量销往天津、上海、湖南、广州、韶关和翁源相邻的始兴、英德、新丰、连平、江西省的全南、龙南等市县。松香、电池、全棉格布远销东南亚及非洲、欧洲、美洲等地。
建立合资合作企业 1985年,翁源外经委采取来料加工、补偿贸易的办法,与香港晶花集团中心(香港)制造有限公司合资兴建制造厂,由港方无息投资价值600万港元(折人民币282.28万元)的设备,并建造面积为5400平方米的四层楼生产车间,加工出口各类毛衫,年创汇800万港元(折人民币376.65万元)。翁源丝厂是翁源县与广州远洋公司合资430万元兴建的,其生产规模第一期工程为120台2400绪立缫机,年产白丝70吨,第二期工程扩建100台B301自动缫机,年产白丝125吨。为了扶持工业的发展,翁源县委、县政府在财政资金拮据的情况下,1983~1985年,仍投资400多万元,扩建电池厂、五金厂、糖厂、油墨厂、棉织厂,加上企业积极引进资金,将近3年时间全县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491万元。这些企业扩大再生产后,机械化水平独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成为翁源地方工业的骨干企业,糖厂是翁源地方工业的首户大企业,1985年,工业总产,值达917.64万元,税利总额为263万元,占县财政收入的24.53%。
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6405万元,实现利润418万元,整个工业系统一举摘掉了亏损的帽子。改革开放的政策给翁源县的工业生产带来了生机,翁源的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即从长期亏损,靠国家补贴转变为开始盈利,向国家上缴利润的新局面,工业经济利益出现了好势头。1987年全县工业企业数增加到128个,其中国营地方企业23个,集体企业11个,乡办工业93个,合资工业1个,县属工业固定资产净值4934.4万元。1987年工业总产值10307万元,其中国营工业4517万元,二轻集体企业1050.43万元,乡镇工业4739.57万元。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5.15%,实现利润总额599万元,税利501万元。[10]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