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大锣鼓是潮汕民间最普遍的乐种之一,由历代相沿的鼓吹乐类演变而成。潮州大锣鼓以“打击乐”为主,以“大鼓”为中心,以“唢呐”为领奏的大型合奏组成。鼓手既是乐队主奏,又是乐队指挥。鼓手槌击鼓沿、鼓心、鼓边,采取响击、闷击、重击、轻击以及节奏变化,手槌加花等手法,指挥着乐队的演奏。它是一种民间器乐演奏艺术,最早流传于潮州,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潮州大锣鼓演奏形式:分长行套和牌子套两种。长行套:由民间的唢呐鼓手班为适应游行和广场演奏的需要发展而成。
鼓手班一般只有唢呐、苏鼓仔、钹仔、钦仔、月锣,亢锣等。由苏鼓仔增大而为柿饼鼓,再由柿饼鼓发展至直径2市尺的尖脚大鼓,大锣和大钹也由2个锣1个钹增加到4个锣2个钹,最多增加到24个锣8个钹,常用为8个锣4个钹,并配以深波和苏锣。管弦乐除大唢呐、小唢呐外,增加大锣鼓笛(28节笛)、洞箫、椰胡、中胡、秦琴、三弦、大阮、云锣等。大锣鼓常用鼓乐段有:火炮鼓,洗马锣鼓,拗槌锣鼓,相思锣鼓等。管弦乐的二板长行套和三板长行套常用乐曲有:“过江龙”、“小梁州”、“一粒星”、“北山茶”和“闹江州”等。在游行时,锣鼓套与管弦乐曲交叉进行,雄壮粗犷的大锣鼓声和优美悠扬的管弦乐声此起彼伏,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牌子套:又称套曲锣鼓。
由民间唢呐鼓手班搬演正字戏曲牌音乐锣鼓演变而成,约形成于清代咸丰年间 (1851—1861)。大锣鼓的套曲牌子主要用于表现戏曲人物故事情节。一个套曲锣鼓由若干音乐曲牌联缀而成,有固定的排列次序和一定的故事内容。流传下来的套曲锣鼓有18套,分为文套套曲锣鼓和武套套曲锣鼓。①文套。以唢呐和小锣鼓为主要乐器,有文静温柔的特点,长于表现悲欢离合和儿女之情,如《抛网捕鱼》、《掷钗》等。②武套。以大锣鼓和大唢呐为主要乐器,具有气势雄伟的特点,善于表现古战场的格斗场面。如《关公过五关》、《薛刚祭坟》等。当代整理和新创作的套曲锣鼓有《双咬鹅》、《大战三利溪》、《春满渔港》、《喜送丰收粮》等。主要用于舞台演奏。潮州大锣鼓流行于粤东、闽南以及东南亚一带,凡是有潮人在的地方,就有潮州大锣鼓的风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