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起,居住在滨江山区的瑶族同胞,为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政策和官府的苛捐杂税,前后坚持了260多年的殊死斗争,“面对10万官兵镇压不低头,声威震撼周边五县”。最后,因遭残酷杀戮而被迫退出清远县境,其英勇抗争的精神可歌可泣。
清咸丰二年(1852年)至十一年,清远县籍人李亚楷、侯纯戴等,响应太平天国号召,组织“红巾军”揭竿起义,杀贪官、除污吏,踞滨江、陷清城,给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清宣统三年(1911年),清远县人李文楷(新加坡华侨),参加同盟会领导的广州起义,英勇杀敌,光荣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民国13年(1924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清远境内秘密发展组织,并在工农运动的实践中壮大了革命力量。领导成立农会,组织农民自卫军,参加平定“刘、杨”叛乱,派员参加北伐,支援省港大罢工。民国16年12月,共产党员赖柏松等领导了有名的农军革命暴动,攻下清远县城,俘虏县长,缴获县府大印,有力地配合了广州起义。
抗日战争中,在地下党组织和进步人士的宣传发动下,城乡各地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热潮;一批青年从军开赴前线打击日本侵略者;民众捐钱捐物支援抗战、支持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国民党军队打击日、伪军,取得了多次胜利。
解放战争期间,清远县共产党的组织建设有较大发展,发动与支持农民抗丁抗粮、工人抗夫抗役、商民抗税抗捐、公教人员罢教请愿、青年踊跃参加“游击队”,汇成一股巨大的革命洪流,冲击旧社会的统治。
1949年10月13日下午4时左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40师的先头部队和粤湘桂边纵队司令部与连支三团进入清城,清远宣告解放。
仅清城区的革命遗址就有18个
清远市目前共有革命遗址183个,其中分布在清城区的革命遗址就有18个,其中包括位于中山公园内的清远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龙塘镇银盏村委会坳背自然村的“文总六烈士”之一赖寅倣故居等。
清远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清远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清城区凤城街道中山公园内,1958年,清远县人民委员会为纪念革命烈士,在中山公园建成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碑体呈方锥尖顶,通高14米,砖石结构,上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座呈立方柱,高2米、宽2.5米,前面镶嵌“清远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序”。
20世纪初,清远县人民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以后接受马列主义和新的思想。1924年开始有共产党员活动,1925年5月建立党支部,1926年4月建立中共清远县委员会。在党的领导下,1924年11月建立清远地区第一个农民协会——石板乡农民协会,由此在清远县兴起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1927年12月3日,发动红军暴动,攻打清远县城。抗日战争时期,处在粤北抗战最前沿的清远县,在清远地区最早恢复党组织活动。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同日军、伪军进行数十次的战斗。解放战争时期,清远县的党组织和革命武装稳步发展壮大,建立秦皇山根据地。截至1987年底,在清远县牺牲和在外地牺牲的清远革命烈士共有327人,其中民主革命时期180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