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高校---江苏师范大学(一)

家乡区县: 江苏省云龙区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徐州市。是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9所实施高校之一,江苏省和徐州市重点建设的省属重点大学,也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江苏师范大学前身是1952年创办的苏南军区转业干部文化速成学校;1959年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是当时苏北地区唯一的本科高校。1996年,学校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11月,学校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
截至2014年5月,江苏师范大学拥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4个校区,占地2047亩,校舍面积81.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11.77亿元,图书馆藏书264万册。学校设有3个试点学部、22个专业学院以及中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和独立学院科文学院。学校有硕士研究生推免权。全日制本科生25424人,硕士研究生3173人。

历史沿革

江苏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创办于江苏无锡的苏南军区转业干部文化速成学校,战功卓著的刘先胜中将为第一任校长;
1956年学校暂名“江苏省中学师资训练班”(无锡师范专科学校筹备处),正式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序列招生;
1957年成立江苏师范专科学校;
1958年学校北迁徐州,1959年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是当时苏北地区唯一的本科高校;
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
1999年,原煤炭部所属的徐州工业学校并入;
2011年11月,教育部同意徐州师范大学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
2014年9月12日,教育部同江苏省共建江苏师范大学。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截止2013年12月,江苏师范大学共有的1390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205人(博士生导师37人)、副教授43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4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江苏特聘教授2人。双聘两院院士3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1人、长江学者及国家“杰青”人才21人。
江苏师范大学有7人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33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人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3名教师为江苏省“双创计划”引进人才,9人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3人获得“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称号;5人为省政府“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64人为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47人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69人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有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3个、科技创新团队3个,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个。

院系设置

截至2013年12月,江苏师范大学设有27个学院、3个研究院,另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语言研究所、淮海发展研究院、药用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语言科学与神经认知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直属教学科研单位以及成人教育学院、社区学院和独立学院科文学院。

学科建设

截至2014年12月,江苏师范大学有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十一个学科门类。有教育硕士、体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艺术硕士、翻译硕士、工程硕士、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具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推免权;学校获得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4项,有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含培育)9个;学校化学学科进入世界ESI前1%。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统计学、光学工程、教育学、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
江苏省重点学科(含培育)
数学、应用经济学、教育学、中国史、化学、世界史、生态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
国家甘薯产业体系技术遗产育种与生物技术人才培养项目(依托生物学学科)
一级学科硕士点
哲学、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

学校荣誉

截至2013年12月,江苏师范大学多次被评为“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并被授予“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学校四次被江苏省表彰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十一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的联合表彰。学校已连续十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四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学校”,五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2011年,学校被授予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薛俊天(2014-12-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