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洞位于县城西北8公里处的花尖山南麓,土名太和坑。始建于何时不详,清咸丰四年(1854年)以前已有殿宇二座,是年由28名道士牵头,募集资金复建,新庙宇名为桃源仙观,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扩建七八丈,增建十余丈。民国9年(1920年)毁于山火,翌年重修,并陆续增建、扩建,最高处有三帝殿,群真楼,其下是桃源仙观,左有逍遥台,右有自在观,背后有桃源宫、观音殿、大成殿,以及弘毅轩、映日亭、惜步亭、听泉亭、凝碧亭、桃李亭、澄心亭、大观亭、自然亭、成已楼等。
太和洞环境清幽,层峦叠嶂,登上海拔706米高的花尖山峰远望,可见俨如玉带的滔滔北江和无边无际的绿色平原;近看,则见群峰如浪涌,泉鸣溪涧流,浮云脚下踩,松涛景色美,带水回环,古木奇花,中藏八景;山的西南端,有一近百丈高的巨石,平整莹洁,是著名的“玉带飞泉”瀑布,泉水盈溢时,宛如一幅大水帘,飞流而下,颇为壮观。
太和洞周围有许多奇特的石景,如:跨坐在大坑底下的“出山蟾蜍入山猪”,蹲立在石壁上的“石鹰”、“五老归洞”、“老人观月”、“子母狮”、“猛虎下山”,藏在路边矮树丛中呈五彩金光的“观音被”,横卧在山巅之上的“石仙高卧”及“石仙桃”、“石莲花”、“石鹦鹉”等。
由于太和洞地近清城镇,交通方便,景色幽雅,不但是邻近地区各阶N-A士节假日休息游憩的场所,更留下了不少文人墨客的诗词和遗墨笔迹。但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失于管理,各个景点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特别是在1972年5月下旬,以“利用旧物,兴建水利”之名,将所有的建筑物全部拆毁;1982年5月12日特大洪灾,又把绝大部分潭、洞等自然景观以及陂、路等设施冲毁,仅残存少数景点及19处摩崖石刻等。
景区整体规划面积227万平方米,核心面积67.4万平方米,太和古洞环境清幽,山青水秀,层峦叠嶂,气势雄伟,其东侧是大顶嶂,西侧观音岭,由石硝、莲花、黄茅、大风门等48峰构成连绵起伏的山势,这里是清远地区唯一以“自然生态、洞观文化”而著称的生态旅游度假区。
景区由清新县政府接管以来,始终坚持“自然生态,洞观文化,休闲度假”的开发思路和功能定位,努力建设成为珠三角的后花园,“核心区”内集中了度假区的自然景观和宗教文化的精华,其中以“幽谷、古洞、奇石、崖刻”等为主要特色。
(1)幽谷,实为太和坑上一断裂河谷,形成山高、水低、崖陡的迷人幽谷,山谷形成多处瀑布、水潭、溪流,而构成一幅诱人的山水景观。
(2)古洞,太和洞仍是一处有名洞天福地,现保存(修缮重建)完好古建筑有20多处,分别有银坑桥、林生亭、古牌坊、中华亭、福德祠、观音殿、护法殿、太和宝殿、三帝殿、玉皇殿等是度假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3)奇石,太和坑两岸,山崖峻峭,石峰壁立,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形成无数形态各异奇石和化石景观,如横卧在山巅之上的“石仙高卧”、“石莲花”、“子母狮”等。
(4)崖刻,太和古洞作为环境幽深,风景优美的道教胜地,数百年来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为之吟诗作赋,题字刻石,留下了无数珍贵墨宝,如“武陵别境”、“欲涤无尘”等,这一切都具有较高的艺术、考古、观赏价值。
太和古洞旅游风景区以真诚服务于游客,服务电话:0763—5812476。传真电话:0763-5810647
人文地理
A:道藏之地
清新县太和古洞,一个已历150年的道藏之地,数番风雨,数度人为的破坏与损毁,依旧如沐浴逸出的精灵;依旧如绿涛回响的仙风;依旧如山溪涧道行走的精神镬烁的道者,带着一些沧桑,带着一些傲气,带着一些永远让人触摸不透的玄机,散发着一股幽幽的魅力......
站在太和古洞大门口,新建的大牌坊颇显规模而吸引视野。牌坊以灰、白二色为主色调,把古韵和现代感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与大道两旁青翠挺拔的树木,远处湛蓝、巍峨的山形成默契,柔和共处。未曾入门,先睹一景。
牌坊上“太和古洞”四个大字笔力雄健,丰姿圆润,显然是出自名家之手。近看,果然是清末榜眼、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朱汝珍之字。民国九年(1920年),太和古洞发生一场山火,将山下所有殿宇悉数烧毁。次年,清城的绅商士庶集资重建,陆续复原。竣工时,清末光绪甲辰恩科考试、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榜眼”朱汝珍(清远人)赠送了长联:“劫火昔曾经,谁知玉宇琼楼,依旧神仙居福地;洞中堪小隐,记得清溪红树,此间风物似桃源。”且亲笔题书“太和古洞”四字,刻于洞门牌坊上。今新牌坊的题字是朱汝珍真迹的拓印。
透过牌坊内笔直的大道,便远远看见黄色的琉璃大门前停车场上停满了车体宽大的旅游大巴和各式名样的小轿车及俗称“黄的”的小面包车。双休日的太和古洞一年四季游人如鲫。进入大门不远,是碰碰车、过山车等游乐设施,天然山水泳池,再加上左近的欧陆式烧烤场,一同构成太和古洞的动态景观。在四下里众山环绕之下更显悠闲和情趣,游人晃晃悠悠,或行或立,或三五扎堆据亭闲话,或一家老少、知已朋友畅泳碧池,一切的闲杂喧哗在蓝天浮云、湖光山色之间显得宁静、恬然。
绕过泳池走上山道,沿溪而行,山色渐浓。山溪流水淙淙,嶙峋山石,沿溪形成无数碧潭,深浅不一,大小各异,潭底石砾随清流漾动,清澈怡人。不时有游人脱去鞋袜到溪里山石间安然而坐,让双脚伸入凉浸浸的山涧流水,濯却心间烦杂,静享片刻安详。
一路沿溪曲折而上,两边山岩竞先探出峭壁以待游人,峭壁上杂草荆棘横陈散乱,期间略有平坦的地方,被镌刻上无数题字。楷、草、棣,皆为清末以来文人骚客踏访太和古洞的感发之词。如“武陵谷”、“洞天一品”、“欲涤无尘”、“护世名山”等等,数不胜数。据说,经过历次山洪暴发,溪谷渐渐变浅,无数刻在溪石间的文人墨迹已被泥沙碎石埋藏,久不见天日。这些充满性灵、诗情的石刻,无疑具有一定的艺术韵味和考古研究、旅游观赏的价值。但沿途而上,遇上的游客却未驻足流连,揣摹观赏,匆匆一眼掠过,或根本没有引起注意,带队的导游也未给予相关的指向和解说,这未免有所遗憾,却也成为太和古洞挖掘自身文化底蕴,创文化品牌的契机和方向。
从这些清末民初为主要时间段留下的石刻,可以窥见道教的“杂学”精神。道教源自于老子的道家,在经历了漫长的文化历史的变迁后,道教已经趋向博采儒、释、道、法等众家之说的世俗境界。“太和”与“玄”之道,成为了道教的文化核心。所谓“太和”者,乃天地混然一体也,四方和谐也,阴阳平衡也……“玄”者乃运动也,规律也。从太和古洞遍布的大小石刻中,当可感悟一份人们追求的“明性、明心、明思、明情、明哲、明悟”等“七情六欲”之智慧的感悟。
走上一段斜斜的山道,往旁拐入一条小径,往前可见两块巨卧道而峙,其中一块大有乾坤。在平坦的背面刻有形状奇特的符,谓之“镇山灵符”,上面落款是“大清宣统元年……重新”、“太和居士何……”等字样。太和古洞旅游区管理处的一位管理人员笑言,太和古洞多年来未发生过重大的火警,刑事案件与游客的人身安全事故,全赖这块隐在山间一隅的“镇山灵符”的庇佑和福泽。一队游人闻声而至,听到此话纷纷用手掌轻按“灵符”,以图沾上些许灵气以佑财富保平安。
B:源自山溪“大和坑”
太和古洞这条山溪在古时称为“大和坑”。据太和古洞管理处编印的《太和芳草》诗文集来看,大和坑两边峭壁林立,奇峰如削,飞瀑漫洒,曲水回环,是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引出了无数游人的题字,吟咏诗文和铭于心胸的奇特记忆。
关于太和古洞,有那么一个神奇的传说。清末,山贼为患。某次,附近村民为避贼患,跑到山上一间不知年月的小庙躲藏。山贼追至,村民情急之间只好向里的神灵祈求保佑。倾刻间风云大作,飞沙走石。吓得山贼狼狈逃窜。之后,风云平静如初,猛兽匿没。村民感恩戴德,开山修庙以答神恩。
清道光末年,有侨居清城的顺德人氏黎守一,自幼喜爱舆学,常奉吕纯阳祖师。祖师降示:大和坑有蕉园,原为钟灵福地,清界静修之所。黎守一于清咸丰年四年(1854年)春,邀集周泰清、冯觉芬、李安逸等二十八位同道好友到大和坑堪察。行至蕉园,但见峻峰耸翠,群峦环抱,茂林修竹,泉淙涧幽,确是里有乾坤、别有洞天。于是,得清知县批准,集资兴建仙馆道观。后人称这二十八人为“开山二十八友”。
太和古洞之“太和”,本是“大和坑”的演绎,“开山二十八友”之首黎守一认为,“大者太也”,于是,这位从十来岁就开始钻研道学的“俗世里的道人”,拿起一支尖尖的毛笔,在“大”字上轻轻一点,便点出了一个150年来传奇的太和古洞。百年来,太和古洞虽历数劫难,但至今,仍旧香火不绝。
C:今古之鉴
百年沧桑,风云变幻,如今的太和古洞呈现出全新风貌,是以往任何时期都不能够与之比拟的。1995年10月10日,太和古洞旅游区管理处成立,次年5月6日,成立太和古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太和古洞就此纳入规范化管理经营。通过多年来的努力,太和古洞已成为享誉粤港澳的旅游胜地。
近年来,太和古洞管理处在当地政府、旅游部门的支持和领导下,积极带领全体员工结合旅游区的实际情况,制订各项卓有成效的经营管理措施,抓住清远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建设珠三角后花园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不断引入各种项目设施,加快太和古洞旅游区的发展步伐。同时,管理处因地制宜,先后在太和古洞旅游区内举行了“活力广东———清远阳光行动”、“走出家门,享受阳光———清远欢迎你”、“全民健身活动暨建县(区)16周年登山活动”等等。
由于工作有针对性,分工明确,目标清晰,太和古洞有了长足发展,每一年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较往年有了提升。据统计,从1995年至2003年,太和洞旅游区总收入累计达1500多万元,接待游客人数263万人次。今天的太和古洞虽不复百年前仙风道骨之盛,但美景如故,也少了文人墨客伤春悲秋的咏叹。然而,今日太和古洞正沿着历史的步伐踏过磨难和荆棘,另辟一条康庄坦途,向世人缓缓展开一幅自然的画卷。
太和古洞历百年兴衰荣辱,如今重放光芒,期间一段痛苦劫难的篇章已悄悄翻过。解放后,道教活动日渐消沉,太和古洞的仙观楼宇日久失修,残破凋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期间,太和古洞的仙馆道观被当作“四旧”被人为的拆毁;1974年,兴建迳口水电站时建筑材料有些微缺口,“县革委会”和水电局下令拆掉太和古洞的馆宇。自此,太和古洞遭受了拆梁毁栋的厄运,成了废墟。1982年5月12日特大洪涝袭击清远,太和古洞山崩地陷,路断桥坍,从此玉碎宫倾,荆茅蔽道。
如今,太和胜境重现于世人面前,重建的亭台楼宇、仙馆道观焕然一新,已不复昔日颓境之凄凉。旅游的魅力与传统文化的承传,当是太和古洞今天所面对的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