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庭,1920年出生于翁源南浦沙坪村。
1941年秋考入南浦中学。
1943年2月,受抗日救国教育影响,从学校报名参军,成翁源县136名“中国远征军”之一。
5月,在昆明经盟军的严格挑选,与何伯财(龙仙蓝利人)、李兆荣(龙仙李村人)、蔡长云(龙仙岭头人)、陈观烕(官渡五四人)、钟汝良(翁城泉岭人)李伯阳(庙墩新北人)、刘扎根(庙墩新南人)、刘先山(新江西锦人)、郭夫诚(新江人)陈寿祺(南浦人)及蔡祥元(龙仙岭头人,一说埧仔人)等12名中学生为中国驻印军新编第一军正式军人。
随后,坐飞机到印度兰姆伽军事基地,接受为期半年的美式魔鬼式训练。陈燕庭有英语基础,特选入伞兵队员,后因检查有高血压,被调到汽车学校学习驾驶。
毕业后,被挑选到新22师任副师长李涛小车司机。反攻缅北战斗打响后,他驾驶吉普或战车载着李将军指挥全师战斗。
在攻打泰洛战斗中,为掩护李及后续65团,他冒险去炸敌碉堡。
攻打坚布山日据点时,他与战友化装成“鬼子”,迷惑鬼子出来开门,随即用机枪边打边沖进敌堡。
缅北战斗接近尾声时,他随新六军调回曲靖。4月,升为准尉,移驻芷江机玚,随时参加第四方面军王耀武总司令指挥的湘西战役。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先在芷江召开“日军降使洽降现场会”。 陈被指派为接送日军降使今井武夫少将的专车和专职司机。
9月9日上午,新22师以“中国虎”和“威武之师”驻南京,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的保卫部队。陈送廖军长和李师长入座后,入门房休息候命。通过窗户,他目睹了投降签字仪式全过程,也亲眼见到日酋冈村宁次流下失败的泪水到上海后,廖的姨太太是广东三水人,极需个老乡来讲故乡话,而军内全是湘人,陈是广东客家人,被廖调来军部为自己和姨太太开车陪逛街。
是年冬,新六军奉蒋命开赴东北打內战,陈随全军乘美国大型运输舰在秦皇岛登陆。此后,载着廖军长驰骋东北围剿林彪东北军。
1946年秋,他载着李涛领着新22师往梅河口救援新恢复的184师,在南山口遭到老乡马吉鹏原184师起义后编入的东三纵的伏击,新22师由此走下坡路。
冬,他载廖去沈阳开会,独自在诚中闲逛,看到国军官兵四处抢掠百姓店铺和财物。尔后,又在公园内听小童唱歌谣:“望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糟殃;寒冷地方需阳光,百姓需要共产党。”通过亲听目睹,触动了他的良知:为什么要打共产党?为什么中国人要打中国人?
1947年,晋升少尉。廖军长要他护送一伤瘉师长去长春,他对廖坦言:“已厌恶这场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内战,想离开回去。”廖叹息劝他:“国难当头,怎能离开。”也坦诚承认:“我们也走错了路。”
他到长春城后不久,就被老乡马吉鹏的东三纵等部队围困半年。他趁解放军放宽百姓出城的机会,扮成百姓逃出长春城,也离开了国民党军队。
数月后,他在家乡碰到老同学(地下党)讲起辽沈战役。何俊才听到交通员的汇报后,才知我党我军的最新形势。指示将陈变为有用之人,以开车拉货帮北一支队秘密送情报、武器和人员。
翁源解放后,应涂锡鹏的邀请,他利用自己的技术,协助县府办起一间电厂和一间粮食加工厂。之后,他要求到外县去工作,在马垻找了份教师的工作,并成了家。
此后,由于他在远征军这段历史而受到冲击,划为五类坐过牢。出来时,早改造出来的原国军第九兵团司令长官、原新六军军长廖耀湘将军特赶来韶关接见他。退休后,他的历史得以平反。
2010年,韶关日报首席记者李迅闻讯后,专程采访了他与马吉鹏,并以《两位中国远征军人的三次传奇相聚》文告天下。
2011年下半年,作者也着重多次采访仍活着的翁籍中国远征军,将他们的经历以纪实文学写成40万字的《粤北军魂》。遗憾的是,本书即将完成之际,曾二次入缅作战的邓老于2012年8月间去世。第二年1月,马老也去世。而书在3月才定稿,5月才打印出来。
已是95岁高龄的陈老,是翁源县现存和最后的一位中国远征军老兵,是翁源远征军战史不可多得的一件宝,要加以 更多的关怀和珍惜。作者特写下此文以祝他健康长寿,愿他能见到有关他及翁源籍远征军、解放军、志愿军老兵的事 迹专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