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截至2013年7月,学校有59个本科专业,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4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及5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在教育部2012年第三轮学科评估中,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分别排名第一、一、三、四位。2012年,工程学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
教学成果
2002年以来,学校先后获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建成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拥有1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学校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高校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建设了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示范基地。2002年以来,矿大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国内外科技竞赛获得2700余项奖励,先后有16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12年,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
师资力量
截至2013年7月,学校拥有各类教职工3100多人。在1700余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17人,副教授478人;博士生导师273名,硕士生导师651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60%。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拥有14名院士(其中外聘7名院士担任相关学院的院长),先后有3人获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获聘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0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3人被列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57人被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0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0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5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4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9人分别获孙越崎能源大奖,1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
学术研究
“十一五”以来,共承担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发展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532项,省部级以上项目348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5项,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江苏省高校第一位;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51项、授权专利2065项(其中发明专利315项)。研究与发展经费快速增长,目前年均科研经费超过5亿元。
学校建设了完备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8个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低碳能源研究院和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矿业安全博物馆)每年接待社会各界的参观者14000多人。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被评为江苏省唯一的“A类(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称号。
国际合作
截至2013年7月,学校同25所世界排名前200强的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并成立了国际学院以创新高等教育国际协同模式。2009年学校与澳大利亚八所著名高校联合成立中澳学院,与德国四所高校合作成立了中德学院。2011年学校创办的“旅游孔子学院”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揭牌。
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成立于2009年10月。在中国矿业大学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学校与莫斯科国立矿业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德国波鸿工业技术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日本群马大学、越南河内地矿大学等矿业、能源、环境领域的11所世界知名高校共同发起并签署《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宣言》。联盟成员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知识转化为载体,在一次能源的绿色开采、洁净高效利用、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方面开展广泛国际合作。
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简称“中德中心”,成立于2008年9月。经德国前总理施来德和中国前驻德大使卢秋田的积极倡导,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共同见证下,中国矿业大学与德国Bochum工业大学、DMT、DBT等知名企业联合成立“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施罗德先生出任中心名誉主任,葛世荣校长担任理事长。中德中心被誉为“中德科技合作的典范”,旨在加强中德两国在新能源、矿区生态环境、先进制造业、节能减排、煤矿安全开采技术与装备等领域合作。
中澳矿业研究中心成立于2011年4月。该中心是中国矿业大学与西澳大学、昆士兰大学三校联合共建的研究机构,中心在地质勘探、采矿与安全、选矿、煤基合成燃料、新能源、生态环境修复、矿业经济与环境法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并努力其打造成集人才培训、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品制造为一体的产、学、研、经相结合的国际化合作平台。
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7月。联合研究中心旨在促进中美两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开展联合研究,首批优先领域有三个,即节能建筑、清洁煤、清洁能源汽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5家单位为中方清洁煤技术联盟团队,美方团队主要包括西弗吉尼亚大学、怀俄明大学、肯塔基大学等18家单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