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罘奇景如何形成?
地貌学家对此作了科学的解释:数千年之前,芝罘岛是一个海中孤岛,与烟台隔海相望。由于海岸近海区域,有一股携带泥沙的水流,称为海岸泥沙流,在芝罘岛附近大陆海岸就有这种泥沙流存在,这种海岸泥沙流的泥沙来源,多半来自于附近河流冲积物和海滩物质。在芝罘岛的屏蔽隐藏作用下,北来波浪不易在岛后形成强大的浪流,因此在岛后形成了波影区,水动力条件较为弱小,从而使海岸泥沙流在此堆积。日久天长,渐渐堆积了两条沙坝,将芝罘岛与大陆连接了起来。两坝之内有一个小小海域,即是泻湖,堆积了灰黑色的粉砂质淤泥,富有贝壳和有机质。连岛沙坝上的物质主要为较粗的砂砾质。在地貌学上,这样的沙坝就称为连岛沙坝,这样岛屿就称为陆连岛。芝罘岛是我国漫长海岸线上,众多岛屿之中,一个最为典型和著名的陆连岛。连岛沙坝共有4条,海拔高度约3~4米,长达6公里,宽有500~800米。
芝罘岛主要同一套太古变质岩系组成,有片麻岩、片岩,石英岩等,硬度坚硬,节理发育,易于形成峭陡险峻之地形。其山南坡为一层黄色砂质粘土堆积物,厚达20~25米,坡度平缓,属山麓相的洪坡积层,为中、上更新世之堆积,一直伸向海底,上覆海相的泥沙层。可见,芝罘岛北面为岩石,南坡为黄土,一陡一缓,才形成了正看若少女,背看似金刚的现象。
芝罘湾水深浪缓,严冬不冻,是一优良港湾。老爷山主峰西侧有康公墓,是战国时齐国最后一代“姜”姓君主齐康公姜贷之墓。芝罘岛阳坡有阳主庙,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齐国国君奉祀“八神将”的庙宇之一,历经扩建修葺,始成规模。阳主庙背山面海,由山门、门殿、大殿、后殿及两廊房组成,为典型的封闭式寺院建筑,布局严整,造型古朴典雅。建筑群周围有松柏、古槐环绕,环境幽雅秀丽。正殿供奉梁王大帝(阳主)石像,是利用此处露出地面的巨石雕琢而成。阳主庙是中国有史记载最古老的寺庙之一,现仅存断墙残壁。
在麓南滨海处,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群。
《史记》载:秦始皇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二十九年两度登临此岛,纪功刻石分立两端,俗称“两观”刻石,石堕海已久,今犹有拓片14字保存当地。始皇三十七年,又自琅琊使徐福入海采药,射杀巨鱼,现“射鱼台”遗址尚存。
汉武帝东巡,亦曾登临此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