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的革命烈士

家乡区县: 江苏省海门市

一九三七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爆发。翌年春,日本侵略军抢占南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在辽阔的江海平原上燃起了抗日的烽火。在我们海门也有许多仁人志士为了革命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陆朝桢
(1916——1941)
苏四区游击指挥部三旅特务营营长陆朝桢,为了中华名族的解放,在抗日战争时期壮烈牺牲。他的事迹为通海人民所传颂。
陆朝桢,南通县通海乡天星村人。生于一九一六年三月二十四日。中学时代,他渴求知识,酷爱真理,喜欢进步书籍,受到了进步思想的熏陶,在他的习作《海角生光》里曾热情地抒发了他纯朴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一九三六年他毕业于江苏省立如皋师范学校,面对灾难深重的民族命运和黑暗至极的中国社会,忧国忧民的他积极开展抗日救国行动。
一九三七年他以“不做亡国奴”为口号,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号召学生和群众为部队捐款。
一九三八年春,日军相继侵占南通、海门,陆朝桢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抗日义勇军并加入共产党。
一九四零年,陆朝桢被任命为重启海常备旅特务营营长,在掘港反摩擦战斗中重创敌军获得了旅部及苏四区游击指挥部的嘉奖。
陆朝桢善于做思想诊治工作,重视部队的思想建设。他常常利用战斗间隙,对部队进行政治训练。他曾亲自向战示宣讲《论持久战》,鼓励战士为了中华名族的解放,要赴汤蹈火,奋斗不息。他既关心战士的政治学习,有关心战士的身心健康,人们都称他是个爱兵模范。
一九四一年三月二十六日,陆朝桢率领特务营和六团三营一起,随旅部进军通海地区,当夜宿营于南通县同海门县的交界处的叠石桥冯家埭 。第二天拂晓,突然遭到国民党保安十旅邱冠生部的包围与攻击。在情况十分危急的时刻,陆朝桢率一营之众奋起还击,吸引敌人的火力,掩护旅部机关胜利突围。在这次战斗中,陆朝桢不幸中弹牺牲,时年二十六岁。

王 浩
(1919——1942)
王浩,原名王忠浩,一九一九年三月九日出生于如皋县掘港镇(今属如东县),兄弟姐妹六人,他是老二。大哥、三弟和一个妹妹都因患流行病疫无钱医治而先后夭逝。全家靠父亲与人合伙开设的一个小澡堂维持生活。
王浩幼年读过私塾,后因家贫而辍学。他十三岁那年,父亲东求西借,凑足了三十块银洋的押柜金,请了两个保人,把王浩送进本镇蔡正大粮行当学徒。他每天除了扛笆斗、肩箩筐、搬运粮食外,还要为老板家里做繁杂的家务。那家老板娘待人刻薄,嘴巴整天不停,催他做这干那,刚强的王浩却并不一味顺从她,而是常常据理顶撞。他白天劳累,晚上还偷偷地阅读一些进步书刊,从中探求革命道理。
王浩在蔡家粮行里受了几年折磨,因劳累过度,患了肺结核,没到“满师”就被老板辞退回家。嗣后,父亲为了糊口度日,没等王浩病愈,又先后把他送到环镇百货商店和上海一家小店里当学徒。一九三七年八月,日本侵略军在上海点燃战火,王浩目击同胞的惨状,从上海返回掘港家里。
一九四○年十月初,新四军进驻掘港镇,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王浩怀着阶级仇民族恨参加了革命,先在农抗会工作,后又调往丰利乡间开展民运活动,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九四一年秋,王浩来到转移在北兴桥的四分区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十一月份,被分配到通东行署余东区做开辟工作,先后担任区委组织科长和区农抗会会长,主要活动在王灶乡一带。那时余东地区,环境十分险恶,驻余东镇、四甲坝的日伪军,经常下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王浩面临险境,毫不畏惧,紧紧依靠当地的贫苦农民,开展革命活动。起先,群众对王浩不了解,不敢接近他,他就用攀寄亲、交朋友等方式来联系群众。白天下地干农活,与农民闲聊家常;晚上登门串户,与苦大仇深的贫农促膝细谈,讲述穷人受苦受难的根子和抗日救国的道理。在群众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先后发展了顾德坤、顾德清等十四名党员,组织了一个由十二人参加的民兵小队,狠狠打击日伪军,镇压敌探土匪。
一九四二年九月二日下午,王浩来到亲仁乡富余村一个董姓人家调解民事纠纷,不意被坏人告密,余东据点里的伪军化装成商人,偷偷摸摸地将董宅包围。王浩发现敌情后,立即指挥并掩护几个民兵突围,他自己举起手枪奋起还击,终因子弹打光,寡不敌众,不幸被捕。在敌人把他绑架到余东据点去的途中,王浩怒目视敌,抗拒不走,遭敌枪杀。

陆飞鹫
(1909——1944)
陆飞鹫又名陆戾天、陆举秋。一九零九年五月十六日出生于海门县平山乡官洪村一个地主家庭。兄妹七个,他排行第二。1916年,刚满8岁的陆飞鹫到离家不远的沈氏国民小学读书,以后又入常乐镇高等小学、私立海门中学、启秀中学读书。此后,他升入上海私立大陆大学,后又转入北京华北大学政治经济系学习。1931年,陆飞鹫在华北大学毕业。“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抗日怒潮,各地抗日烽火熊熊燃烧。爱国青年陆飞鹫在华北大学进步师生中组织了“抗日救国会”,与各地大学的学生一起向国民党中央政府请愿,要求政府出兵抵抗日军的侵略。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陆飞鹫回到家乡,参加了国民党海门县常备队,被委任为县常备队参谋。第二年3月,日军第一次侵犯海门,国民党海门县长魏湛元带着一班人马逃到江家镇。早在日军未进海门之前,陆飞鹫就已对常备队不满。他趁此机会动员了一部分队员脱离了县政府,把枪支弹药丢在茅镇一个大地主的宅沟里,待时机成熟,就打捞武器,组织抗日队伍。趁日军兵力不足撤回南通后,陆飞鹫在自己家乡组织了数十人的一支抗日部队,取名“联合自卫大队”,他们悄悄地到茅镇那个大地主的宅沟里打捞枪支,迅速把部队武装起来。
不断寻求革命道路的陆飞鹫,在一次又一次的武装斗争中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有了党的领导,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使他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的决心越来越坚定,1943年年初,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先锋队战士。
1944年4月7日上午,陆飞鹫在搭连镇西北沈家宅(今海门镇境内)召开乡行政会议,主要布置征粮工作。在下午3点钟继续开会时,由于坐探告密不幸被捕,被关在日军警备队的地牢里。敌人对他软硬兼施,想从他身上打开缺口,了解我党我军的情报。陆飞鹫受尽了敌人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吐露党的秘密,于1944年4月26日深夜被杀害于茅镇东郊狮山脚下,时年36岁。
陆飞鹫牺牲以后,我根据地军民曾召开追悼大会。解放初期,曾将烈士被捕所在地改称为飞鹫乡。
汤景延
(1904——1948)
汤景延烈士,名克祚,号景延。中国共产党党员,牺牲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苏浙边区游击纵队党委书记。
汤景延,如皋陆庄人,出生于1904年4月10日。少年时期,先后就读于陆庄小学和如城安定小学。后入南通商业学校读书,因反对校方克扣伙食被开除。1921年进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1924年毕业,同年加入国民党,先后任如城体育场指导专员兼县童子军教练,国民党如皋县党部监察委员和宣传干事。1927年冬,在国民党的“清党”中,以言论“过激”,与共产党人“接近”,致遭解职并被排挤出县党部。自此,愤然脱离了国民党。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到驻海门县国民党江苏省第四行政专员公署军事谍报处工作。次年春,茅镇沦陷,又去灵甸港,参与组织成立海门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任副总队长。总队改编为江苏省保安九旅五团时,任少校团副。1939年前后各保安旅火并中,五团被缴械,他转往泰州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二纵队(颜秀五部)任中校机炮营长。驻军江都时,驻地与新四军挺进纵队相邻接,这期间,他对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有了进一步认识,赞成坚持抗战的方针,曾以弹药支援新四军。1940年六七月间,颜秀五反共媚敌,他弃暗投明,以伴送家属回乡为名,在如皋西乡参加了新四军。7月末,受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之命去刚反正的原伪保安四旅孟宪平团任参谋长。1941年2月,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副总指挥李长江投敌,孟宪平尾随效尤,公开叛变,他带着部分人枪,返回新四军一师三旅。不久,转入地方,任南通县第十区区长。同年秋,通海行署成立,调任通海人民抗日自卫团团长。 194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3年春,日伪准备对苏中四分区实行“清乡”,为了应付严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华中局、中共苏中区委出于对敌斗争的策略,决定他率部((通海自卫团,简称“汤团”)打入伪军,相机配合反“清乡”斗争。4月16日,“汤团”接受伪“外勤警卫团”的番号,分驻海门,姜灶港、张芝山一线。他打入伪军后,巧妙周旋于日伪之间,紧紧依靠党组织,挫败了日伪一次又一次企图化掉“汤团”,吃掉“汤团”的阴谋。1943年9月29日夜,他根据苏中区党委的决定,率领“汤团”举行军事暴动,在敌阵中破腹而出,给予日伪以狠狠打击。此后,率所部以新四军一师独立团的番号,参加二分区反“扫荡”斗争。同年12月,所部编入新四军苏中军区联合抗日司令部,任联抗副司令员。1945年9月21日,如皋县城光复,任城防司令员。解放战争开始,任华中军区海防纵队司令员,为组建“海纵”机关和海防第一、二、三大队,竭尽心力。1948年初,中共华中工委,华中军区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苏浙边区游击纵队,任命他为党委书记兼政委、副司令员、参谋长、派他与司令员丁锡山,进入浙东山区,招集新四军北撤时留下的游击队员,配合我大军正面战场开展对敌斗争。2月18日上午,在青浦境内,向淀山湖进军途中,陷入国民党军重围,奋战8小时,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丁锡山等牺牲,他被俘。在狱中,继续坚持斗争,1948年5月14日,在上海江湾慷慨就义。一位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贞的共产主义战士,屹立于天地间,千秋万世,永受景仰。

 

 

莫晨(2014-12-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