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革命烈士

家乡区县: 江苏省海门市

续海门革命烈士

汤景延
(1904——1948)
汤景延烈士,名克祚,号景延。中国共产党党员,牺牲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苏浙边区游击纵队党委书记。
汤景延,如皋陆庄人,出生于1904年4月10日。少年时期,先后就读于陆庄小学和如城安定小学。后入南通商业学校读书,因反对校方克扣伙食被开除。1921年进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1924年毕业,同年加入国民党,先后任如城体育场指导专员兼县童子军教练,国民党如皋县党部监察委员和宣传干事。1927年冬,在国民党的“清党”中,以言论“过激”,与共产党人“接近”,致遭解职并被排挤出县党部。自此,愤然脱离了国民党。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到驻海门县国民党江苏省第四行政专员公署军事谍报处工作。次年春,茅镇沦陷,又去灵甸港,参与组织成立海门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任副总队长。总队改编为江苏省保安九旅五团时,任少校团副。1939年前后各保安旅火并中,五团被缴械,他转往泰州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二纵队(颜秀五部)任中校机炮营长。驻军江都时,驻地与新四军挺进纵队相邻接,这期间,他对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有了进一步认识,赞成坚持抗战的方针,曾以弹药支援新四军。1940年六七月间,颜秀五反共媚敌,他弃暗投明,以伴送家属回乡为名,在如皋西乡参加了新四军。7月末,受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之命去刚反正的原伪保安四旅孟宪平团任参谋长。1941年2月,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副总指挥李长江投敌,孟宪平尾随效尤,公开叛变,他带着部分人枪,返回新四军一师三旅。不久,转入地方,任南通县第十区区长。同年秋,通海行署成立,调任通海人民抗日自卫团团长。 194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3年春,日伪准备对苏中四分区实行“清乡”,为了应付严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华中局、中共苏中区委出于对敌斗争的策略,决定他率部((通海自卫团,简称“汤团”)打入伪军,相机配合反“清乡”斗争。4月16日,“汤团”接受伪“外勤警卫团”的番号,分驻海门,姜灶港、张芝山一线。他打入伪军后,巧妙周旋于日伪之间,紧紧依靠党组织,挫败了日伪一次又一次企图化掉“汤团”,吃掉“汤团”的阴谋。1943年9月29日夜,他根据苏中区党委的决定,率领“汤团”举行军事暴动,在敌阵中破腹而出,给予日伪以狠狠打击。此后,率所部以新四军一师独立团的番号,参加二分区反“扫荡”斗争。同年12月,所部编入新四军苏中军区联合抗日司令部,任联抗副司令员。1945年9月21日,如皋县城光复,任城防司令员。解放战争开始,任华中军区海防纵队司令员,为组建“海纵”机关和海防第一、二、三大队,竭尽心力。1948年初,中共华中工委,华中军区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苏浙边区游击纵队,任命他为党委书记兼政委、副司令员、参谋长、派他与司令员丁锡山,进入浙东山区,招集新四军北撤时留下的游击队员,配合我大军正面战场开展对敌斗争。2月18日上午,在青浦境内,向淀山湖进军途中,陷入国民党军重围,奋战8小时,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丁锡山等牺牲,他被俘。在狱中,继续坚持斗争,1948年5月14日,在上海江湾慷慨就义。一位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贞的共产主义战士,屹立于天地间,千秋万世,永受景仰。

范 侠
(1913——1940)
范侠,原名存信,字臣良。一九一三年一月二十五日出生于崇明县外沙大兴村(今启东县大兴乡泰兴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幼年时父母亲离异,母亲借债供他上学。范侠刻苦攻读,从合丰商办小学到启东中学而后入江苏省地政学校,平时,他总是自己设法挣钱,贴补学杂费的不足。早在小学读书期间,“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等革命运动就在他年幼的心灵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他积极参加了抵制日货等爱国学生运动。
范侠于地政学校毕业后,到江苏省地政局从事测绘工作,走遍苏南各地,饱览了江南的秀丽风光,同时,又了解到了人民的疾苦,从而激起了他立志救国救民的决心。
一九三七年底,淞沪抗战失利,上海沦陷。范侠目睹祖国河山沦于敌手,便毅然放弃地政工作,回到家乡启东,寻找抗日救国的机会,和进步人士沈轶公、爱国青年李若松、姚力等一起在大兴、大同等地开展秘密的抗日救亡活动。
一九三八年三月二十八日,日本侵略军窜犯汇龙镇,南通地区大部陷落。家乡沦陷,同胞遭辱,激起了范侠胸中的怒火,他不顾母亲体弱多病,投奔启东抗日义勇军,当即被任命为分队督导员,正式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七月初,启东抗日义勇军被陆兆林(陆洲舫)部队袭击后,重新编为一个大队(含三个中队),他任三中队一分队分队长。
八月,范侠随部队开赴南通刘桥一带抗日。一天,南通日军向刘桥地区“扫荡”,大队部和一、二中队已撤出刘桥,三中队与大队部失去了联系,孤军奋战,处境危险。范侠慨然应命,带领十几名水性好的士兵掩护撤退。待全中队安全渡过大河,他才率领战士冒着弹雨泅水脱险。
此后,范侠随部队在南通、海门一带打击日军。一九三九年元旦,范侠参加了长途奔袭陆洲舫驻启东南清河镇司令部的战斗。经此一战,陆洲舫的部队基本瓦解。不料,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派兵“进剿”抗日义勇军,范侠随部队转移到鲁苏皖游击总指挥部第二纵队颜秀五部。八月,范侠所在部队被改编为二纵队五支队四大队,西调泰州、宜陵一线,范侠任中队长。一九三九年底,他在泰州附近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九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国民党鲁苏皖游击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李长江等率部配合韩德勤的省保安旅,向我新四军挺进纵队驻地郭村发起攻击。第二天,颜秀五对四大队采取非常措施,党组织当机立断:四大队暴动。范侠率二中队解决了支队部重机枪连的武装,缴到重机枪四挺,保证了暴动的顺利成功。
七月一日,范侠和四大队的大部官兵,及时开进郭村,投入了对顽固派的反击战。范侠手握转轮手枪,指挥二中队和重机枪连参战,与兄弟部队一起击溃了来犯之敌。郭村战斗结束后,四大队正式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新五团,范侠任一营二连连长。
一九四○年七月,新四军大军东进,开辟苏中抗日根据地。在东进过程中,范侠历经黄桥、营溪等一系列战斗。十月,范侠随军继续东进,开辟通如海启地区。十一月上旬,范侠在团政治处主任姚力带领下,到达东进最后一站——启东。启东县常备队改编为新四军三纵五团三营,范侠任三营副营长。十一月底,他率部投入了惩办在我军背后开枪的国民党游击第六纵队司令徐承德部的战斗。十二月二日夜,攻打骑岸镇据点的战斗打响,范侠率三营参战,激战一夜。第二天拂晓,范侠的右翼六团特务连被敌封锁在火网中。范侠不顾危险,督率所部奋勇掩护六团特务连撤退,不幸自己中弹倒地。
范侠被转送后方医院,他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后,知道自己弹穿胸部,已经无法抢救,便对同志们说:“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为革命牺牲是光荣的!”一九四○年十二月四日下午,范侠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时年二十八岁。

林 英
(1906——1941)
林英,广东普宁人,生于1906年,抗日战争时期泰国归侨烈士。又名邱逢葵,学名邱家道。1929年到泰国曼各黄魂学校任教。后与进步教师邱秉经、许宜陶等共同创办崇实学校,加入左派组织“苏联之友社”,团结师生进行救国活动。1933年回国进上海大厦大学学习。经同学徐杨(共产党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发动领导日办丰田纱厂等工人罢工斗争。1933年9月,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判刑6年,关在上海龙华监狱。在狱中坚持斗争,保持革命气节。1935年经党组织营救出狱。任共青团上海法南区委书记。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先后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十九集团军司令部战地服务团、军委会战时干部训练团、第二战区司令部、第二战时工作队、国民党政治战时工作队等组织,进行抗日宣传等活动。1940年被党组织调到江苏海门县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任海门暑期服务团总干事。1941年初,任海门警卫团政治处主任,把警卫团这支成分复杂的武装训练成一支坚强的抗日部队。此时,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1941年3月,国民党鲁苏皖边区第六游击总指挥兼一团团长张能忍,率部包围进攻海门县警卫团,企图消灭这支抗日武装。警卫团急促撤退时,将一包重要文件遗忘在原驻地。为了不让文件落入敌手,他当夜潜回驻地抢夺文件,不幸,被敌哨兵发现被捕。敌人软硬兼施,逼其自首,他严正地回答:“只有革命的共产党员,没有自首的共产党员!”旋被杀害。
新中国建立后,为纪念他,经上级批准,海门县海洪乡公行村改名为林英村。
革命先烈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光辉事迹,永垂史册。我们一定会牢记革命果实的来之不易,继承先烈们未竟的遗志,刻苦学习,奋发向上,为新中国的强盛而努力!

莫晨(2014-12-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