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师恩”系列报道之一
核心提示:在内乡县,流传一段这样的顺口溜:“不怕你小子笨蛋,就怕你无缘认识别成汉。有幸见到别成汉,乌鸡变彩凤,直飞上九天。” 2012年高招录取结束,内乡县的别成汉辅导的 74名体育专业高考学子全部被全国各地高校录取,没有一人落榜,升学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1.老百姓心中的大好人
8月 25日,记者在内乡县长途汽车站门口,打听老师别成汉的事迹,一家烟酒店的老板说:“别老师可是当今少有的好人,他有本事,心中装着穷人的孩子。我们谁不称赞他啊。这些年,他不仅把我们县几百名孩子送进了高等院校,而且从不向孩子们收取一分钱,更感人的是,他常常自己掏钱帮助许多家贫如洗的孩子,自己却从不计较荣誉和得失。”
“我以往只是听说他的事情,根本就不相信,去年至今,孩子跟着他学习,我和他接触过几次,算是从心眼里服了他。”
说话的人叫陈鹏耀,是内乡县赤眉镇陈湾村人,他的孩子叫陈晨,去年在内乡县第二高中读书,知道了别老师的事迹后,到别老师的门下求教。在这里,记者了解到了一件感人的事———赤眉镇有个学生叫张迎相,今年高考前的三个月,张迎相的父亲突然出了车祸,成了一位植物人,母亲在这场事故中患上精神分裂症。这样一来,家里的一切都要靠他了,张迎相退学回到父母身旁。别老师害怕张迎相垮下去,每隔一天都要骑车跑几十公里山路到张迎相家中,开导他不要灰心、不要放弃,一边照顾父母,一边抓紧学习。当看到张迎相家的生活实在困难时,别老师就主动拿出自己的钱贴补张家。同时帮助张迎相家办理了贫困家庭相关的救助手续。此后,别老师和张迎相达成协议,每隔两天到张迎相家里辅导一次,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别老师的行为让张迎相的乡里乡亲很感动,邻居们纷纷劝说:“娃子,你去上学吧,家里的事我们保证给你看好,人家老师和咱非亲非故,这样照顾咱,为的啥?”在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月,张迎相来到了别老师的身边,后考入广西理工大学体育系。陈晨则被录取到武汉体育学院。
2.贫困学生的好家长
别老师的几名学生对记者说,能遇到这样的好老师是他们的福气,别老师不是他们的家长,但胜似家长。别老师对待这些来自山里的贫困学生简直就像子女一样。星期天、假期需要补课,别老师总是让学生们住在他家里同吃同笑同欢乐。节日来了,学生们没有生活费,别老师会召集大家聚在一起包饺子共度佳节,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哪一个同学衣服破了,别老师就帮着缝补,哪个缺钱了就主动给。到现在,别老师穿的还是 10年前的衣服。许多考入大学的学生从外地回来看望别老师,特意给他买来新衣服,但他从没有穿过。有一次,一位在上海市公安局工作的学生问他:“别老师,去年,我回来时带给你的衣服怎么不见你穿呀?”别老师憨憨地笑笑说:“放着呢,我不习惯穿新衣服。”其实,跟他学习的学生们都知道,他家里根本没有一件新衣服。别老师把学生们送给他的东西全部卖掉了,用这些钱资助其他贫困学生。
从首都师范大学回家看望别老师的学生杜香丽对记者说:“别老师不是我的亲生父亲,却胜似亲生父亲。我出生内乡县板场乡的深山中,父母都是不识字的农民。”“我在高中学习不错,到高三时我就想,考上一所好大学没有问题,可问题是每年昂贵的学费谁支付呀?听说首都师范大学的体育生可以免费,于是,就下决心考这所学校。我早就听说别老师的事迹,通过朋友认识了他。从此,我经常到别老师那里接受训练,假期和星期天也不回家,和其他同学一样吃住在他家里。让我感动的是别老师每月给我 100元生活费,他看到我的衣服破旧难看,就把他女儿的衣服给我穿。 2010年冬天,我们到登封参加专业考试,他担心我冻坏身体,就早早为我买了件大衣,还在衣服里装了 500元钱。反复叮嘱‘专业考试体能消耗大,你要及时补充营养’。”说到这里,杜香丽已经泣不成声,她说:“正是别老师的关怀和悉心指导,去年,我以河南体育类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录取到首都师范大学。没有别老师,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内乡县乍曲乡的李芳芳说,6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自己跟着已经 70多岁的爷爷奶奶生活。高中一年级时她就辍学了。别老师知道后亲自到李芳芳家十几次,做她和家人的工作,最后,李芳芳回到学校。这些年,李芳芳的生活费用和一切开支都是别老师给的。今年高考,李芳芳高考总分高出体育录取线 85分之多,被一家体院录取,可是她为了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决定复读一年。
3.同行眼中的“教育家”
内乡县第四高中的教师们与记者谈起别老师时由衷地称赞说,别老师是一位教学艺术精湛、教学方法独特、教学成绩突出的老师。别老师的最大特点是从情感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兴趣性。别老师相信每个人只要接受科学训练,都有可能成为体育人才。
别老师从 1999年开始独立创办自己的别氏体育培训班,当年带了 20名考生,结果就被录取了 16名。其中,本科院校 4名,专科学校 12名。这种惊人的成绩让全县人民惊喜。去年,全县考试体育专业的80多个考生,竟有 60多名被录取到全国各个大学。今年,跟他学习体育专业的 70多名考生,竟全部被全国各个高校录取。学生们说,跟着别老师训练,省力、省事、省时,轻松、安全,进步快,成绩好、考分高。尤其是一位今年被录取到贵州师范大学的考生刘凯歌说:“跟别老师训练让我很有自信和灵感。原来,有老师说我特胖,不是学体育的料,可别老师肯定了我,并说我一定能考上大学,从此,我有了自信,有了灵感,在高考大军中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别老师对待他的学生还有一个更大的特点就是执着。2010年,内乡县余关乡的一名男生,春节过后,父母说什么也不让他上学了。别老师就每天骑着自行车跑几十里路到学生家里做工作。一连十几天,有人看见别老师就嘲笑和讽刺,还有村民骂别老师“疯子来了”。学生的父亲生气地说:“你这个人真是多事,我的孩子考不上大学咋办?家里要花钱,还少挣许多钱,这个损失谁来补偿?”别老师当即说:“如果孩子今年考不上大学,你们算一下多少损失,我来补偿。”学生家长当即说:“一万元,钱拿来就让孩子跟你走。”
执拗的别老师当即掏出手机打电话让妻子汇来现金一万元。当天下午,别老师把现金交给学生家长,把这个学生带回了训练班。这名学生不负老师重望,当年以高分考入了华东体育学院。
记者眼中的寒酸书生
8月 24日,记者在内乡县城一条很不起眼的小巷深处找到了别老师的家。两层破旧的小楼房,附带一个很狭小的院子,院落里堆满了训练用的体育器材,二楼的两间小屋里挤满了上下两层学生床。楼下的客厅里放着两张破旧不堪的沙发和一张破烂的茶几;卧室里除了一张破旧的双人木板床外再也没有其他家具;靠墙角落里放着一台落满灰尘的电视机,大概这是家中最值钱的电器了。记者问别老师电视机为什么没有放在客厅时,别老师笑笑说:“坏很久了,一直没有修理。”
院子外面停放一辆崭新的摩托车。记者问是谁的摩托车时,别老师说是自己刚买的。原因是经常下乡到学生们家里,几十公里乃至上百公里的山路,到了这个年龄,骑自行车已经吃不消了,所以就买了它。
谈到他的事业时,别老师说自己是穷人的儿子,从小受尽了苦,曾经跟着妈妈讨过饭,在寒冷的冬天雪地里光着脚上山背柴,深深地知道穷人的艰难。粉碎“四人帮”后,别老师在内乡县第一个考上了河南大学体育系。毕业那年,全班同学都要分配在城市工作,可唯独别老师坚决要求回家乡为农村的体育事业做点什么。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摸索出了一整套经验。从 1999年开始了独立培训高中体育专业考生工作,经过不懈努力,给周边县域爱好体育事业的学生开辟了一个平台。十几年来,别老师陆续为国家高等体育院校输送了数百名优秀新生。别老师对记者说:“虽然我的工作微不足道,但我一定要把心血倾注到农村这块土地上,让体育事业在农村有个彻底转变。”
别成汉在教学生打篮球
别成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