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行鼓 —— 程晨

家乡区县: 渭南韩城市

 1 简介

      韩城行鼓,俗称“挎鼓子”,在韩城传布极广。历史上,几乎大一点的村庄都有自己的锣鼓队,不论逢年过节,还是求神祈雨,总能听到激昂的锣鼓声。

韩城行鼓

       韩城行鼓历史悠久。据传,元灭金后,蒙古骑士在韩城敲锣打鼓,欢庆胜利。韩城群众沿袭模仿,成为民间鼓乐。传统的表演,鼓手都头戴战盔,腰束遮鞍战裙,击鼓时仰面朝天,成骑马蹲裆式,模拟蒙古骑士的神姿。即使在今天欣赏韩城行鼓的表演,你仍能感受到这种气氛:鼓阵排开,令旗挥舞,百鼓齐鸣,气势恢宏,酣畅淋漓的鼓姿,强劲刚烈的鼓点,似黄河咆哮,如万马飞奔。敲到得意处,鼓手们失去常态,如醉如痴,狂跳狂舞,醉鼓醉镲是韩城行鼓的最佳境界。韩城行鼓在历史上又是祭神的鼓乐,因此,鼓手们身上又多了一件神圣的黄马褂。平日受苦受难的庄稼人,只有在敲起锣鼓时,头顶坡式战盔,身披黄马褂,才感受到做人的尊严,神圣之感油然而生。按艺人的说法,一敲锣鼓就象换了一个人:跛子不跛,聋子不聋,风湿腰再敲都不痛,真所谓神灵附体,人神合一,“神”气十足。今天看韩城行鼓表演,你仍能从他们的鼓姿中感受到这股“神”气。解放后,尤其是近年间,随着韩城行鼓的外出表演与交流,其表演内容更趋丰富。花杆队的引入是韩城行鼓的又一亮点。鼓阵周围,几十位衣着艳丽的姑娘,手执彩绸束扎的花杆,在鼓手旁摇曳舞动。在青铜与皮革的原始撞击中,加入婀娜的舞姿和翻飞的花杆,阳刚与阴柔相济,更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韩城行鼓已日趋成熟。在韩城,起码有十数支民间锣鼓队以其成熟的艺术,不同的流派,活跃在韩城的不同演出场合中。几支突出的锣鼓队,已走出韩城,在全国各地受邀演出,广受赞誉。技艺杰出的鼓手,锣手,镲手层出不穷,还有的被民众授以“鼓王”、“锣王”的美誉。这些队伍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1997年,韩城行鼓队赴香港参加香港庆回归大型庆祝活动,为韩城人赢得了“中华第一鼓”的美誉

2 基本情况

       据统计,韩城行鼓的鼓谱有20余种,在韩城市文化馆编写的《韩城市民间音乐资料汇编》一书中有所收集。其典型鼓谱有《老虎磨牙》、《钉圪巴》、《肚里痛》、《上坡》、《走锣鼓》、《呆锣子》、《司鼓子》、《摘豆角》等十多种,有表现气势的,也有表现技巧的。《老虎磨牙》是鼓手用鼓槌旋击鼓边铁钉,发出酷似野兽饿急磨牙的声响,模拟逼真,技巧高超。《上坡》则是鼓队用以合击与鼓、铙分击的手法,其风格粗犷、豪放,声势浩大、宏伟,登峰造极,体现出一种朴实、热烈而强悍的黄河黄土雄风。

韩城行鼓

        韩城行鼓在保留原有军鼓乐艺术风格的同时,与时俱进,特别在表演的艺术效果上进行了深加工,增强了宏伟气势。激昂的鼓点敲响,身着鲜艳服饰的黄河汉子以骑马蹲裆之势摆开阵势,令旗挥舞,锣鼓齐鸣,击声如雷,吼声震天,似黄河咆哮,如峡谷惊风,气势恢宏,扣人心弦。敲到得意时,狂跳狂舞,如醉如痴,醉鼓醉镲,狂敲狂拍,酣畅淋漓,身处忘我之最佳境界,狂放不羁,野味十足,尽显黄河汉子热情、粗犷、豪爽、彪悍之英气。在表演时,韩城行鼓总离不了“绕杆子”,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渲染气氛,增强视觉效果。身着艳服的姑娘,眼戴墨镜,手执饰有彩绸花束和串串银铃的长绕杆,婀娜多姿,绕杆的阵营与锣鼓队的阵营相互呼应,鼓声激越,铙钹声飞扬,几十杆甚至上百杆花杆合着鼓点在鼓手上空上下翻飞,犹如黄河之水百舸争流,使锣鼓越敲越起劲越神气,让观者目不暇接,心情激荡。

3 历史渊源

        韩城行鼓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元代初期。元灭金后,蒙古骑兵为欢庆胜利,敲锣打鼓,而成为一种军鼓乐。现今的鼓阵、鼓谱、鼓手的着装都带有蒙古军鼓乐的特色。后人将其继承下来,作为祭祀法王的鼓乐,鼓手身着黄马褂,表演时,人神合一,如醉如痴。韩城行鼓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祭祀用途已渐淡化,而成为社火锣鼓的一种,热烈而喜庆,现多在逢年过节和举办庆典时表演。1997年,远赴香港参加了香港回归的欢庆典礼,被誉为“中华第一鼓”。2003年3月,文化部以“韩城行鼓”命名韩城市为“民间艺术之乡”。

4 基本特征

        韩城行鼓自元朝形成以来,至今已有800年的历史,经过如此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韩城行鼓

(1)伴随民俗活动发展而形成的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特征;

(2)传承古蒙古士兵乐队的风格,具有民族性;

(3)韩城行鼓的乐器具有一种简约美和质朴美,从而形成其简朴性特征;

(4)鼓点的丰富多样性,从表达内容上、曲谱上均显其多样性;

(5)表演风格上极富粗犷、豪爽、彪悍的特色;

(6)因其花杆的加入,在人员、色彩、动感上均增加了视觉效果;

(7)不同年龄段的男、女纷纷加入锣鼓队,使其具有广泛的参与性;

(8)产业化特色日益明显。目前,涌现出众多技艺高超的“鼓王”、“镲王”、“锣王”,出外授艺。优秀鼓队的参赛演出,使韩城行鼓走向了品牌化。

5 韩城行鼓的主要价值

具有上述特征的韩城行鼓,在整个陕西打击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陕西锣鼓中的精华,是关中地区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发掘、抢救、保护韩城行鼓,其价值主要有两点:

(一)韩城行鼓是中国鼓乐中极富特色的地域鼓种。它独特的历史传承形成了它特有的鼓乐特色。粗犷、豪爽、彪悍的军鼓乐风格,鼓风执着、陶醉、人神合一的表演特色,热烈喜庆、声色俱茂的民俗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韩城行鼓

(二)作为陕西打击乐的精华,对其发掘、抢救和保护,将带动和促进整个陕西打击乐的弘扬,对丰富和完善中国音乐史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6 器具及制品

      韩城行鼓从元代的产生、形成,至明清时代的基本定型,发展至今已相对稳定,乐器主要由鼓、锣、铙钹组成,还有“马锣”、“嗡号”(即海螺),带有古时军乐的特点。表演时以鼓为主,有挎鼓、抬鼓、车鼓,打击时锣、铙钹与之相配合,其中锣、鼓均为打击乐器,击之作响发声,特别是鼓声如雷,震撼人心,催人奋进。

7 濒危状况

韩城行鼓在陕西省政府和韩城市的大力支持下,做了许多发掘、抢救、继承、弘扬工作,

韩城行鼓

活动开展良好,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一些颇有造诣的鼓手因年事渐高逐步退出舞台,有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

(二)随着文化生活的日趋多样化,人们对行鼓的爱好已渐淡漠。

8 韩城行鼓的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

        韩城行鼓在市内北塬一带多有分布,其中龙门镇的西塬村最为典型。韩城市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关中平原之东北隅,属关中盆地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山、原、川、滩兼有。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是山区,群山起伏,山峦叠翠。东南部为黄土台原和河谷川道,地势平缓,水多土肥。全境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较多,光照充足,适宜发展农业生产,尤以“大红袍”花椒驰名。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属陕西主要煤炭、钢铁、电力基地之一。

wm23O8NFKLRO(2014-04-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