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看不起你们上海人了,没素质,没教养,只知道欺负外地人”,一个北方口音的高个子姑娘,满身委屈地呵斥着一个上海中年男子。“你们外地人才没素质,我们上海人从来不插杠的,再说了,我们上海不欢迎你”,这名脸色铁青的中年男子,也不甘罢休地回应道。对话不是编的,只是情景回访的文字版而已,上海普陀区兰溪路,永和大王,9月10早晨7点钟光景,爆发了一场经典的二人吵架,算是上海的土特产吧。
外地人拼命往上海挤,好不容易扎下根来,就会与上海人产生冲突。小家子气,爱算计,一点点小事情,就会吵个不休,这是不少外邦上海人,对本土上海人的评价。而本土上海人,觉得外地人不讲秩序,大大咧咧的,把小城市的随意与混乱,一股脑带到上海,原本秩序井然的老上海,从清水一下子变成了浑水,一辈子的节奏,硬生生地被冲击的狼狈不堪。上海,不再是老上海人的上海,眼看着外地人有钱、年轻、充满活力,很多活得窘迫或不如意的老上海,心里面的醋瓶子不知打翻了多少次。
高个子姑娘,气急而泣,倔强地说到:我在上海有几套房子,不信等会儿拿房产证给你看。从这个中年男人的穿着与神采来看,属于中低收入的,估计住着家里的又小、又旧的老公房,高个子姑娘看似炫耀的语气,多半还是在刺激这个看似落魄的上海中年男。上海中年男紧接着反击道:有房子算什么,你会说上海话吗?不会,那就不算是上海人。我们家几代人都在上海,我的亲戚朋友和同学,都在上海,我才算是上海人。
激烈的身份争论,大城市土生土长的市民,与涌入的新市民,之间难免有磕磕碰碰。想一下,身份证是上海的,钱也在上海挣到的,不认同上海本地人,这说明了什么?不自信,因为,真正自信的人,绝不会去看不起比自己弱的人,反而会感恩一代代上海人积淀的城市文明,让自己得以生活的很好。而失落的本地人,也要想想自己在主场作战,居然屡屡输给丝毫不占优势的外地人呢?菜市场的老在上海,前前后后也呆了近六年,喜欢上海人的精致生活态度。上海人,遇到熟人打招呼,发自内心的,聊上三两句,温馨而平常的,可能渗透到内心,这在其他城市很少看到。街道即便旧了点,也会在细节上精心周到,拉着行李箱走上1000米,一路的体验通常顺畅。有点像东京的街头,钱都花费到实在实用的地方,并不图外在的高大上。收入不高的家庭,也能过上不错的日子,心里也不至于感觉窘迫,因为,有那么多公共空间可以幸福地免费享用。
22年前的上海大开放,让祖祖辈辈生活在上海的上海人,开始看不懂上海了,自己正在被边缘化。昔日引以为傲的上海人身份,含金量日渐降低,每天夹杂在各色人群中,为交通奋战,为经济奔波,为认同煎熬。过去拥有的,注定存在记忆中,当下和未来,却要看你走的路。靠着家底过日子,在欲望与物价双倍速膨胀的时代,捉襟见肘在所难免。学历不高、斗志不坚的上海本地人,哪里抵得过外来的生猛过江龙呢?纽约的黑人,觉得白人是剥夺者,黄种人是争抢者,唯独自己是受害者,愤怒洒向街头,但命运总也无法改变。落魄的老上海人,振作靠的是奋斗,不是愤怒,这点要谨记于心。
而新上海人,在得到那些高不可攀的东西之后,也开始失去了上海梦。20多年的付出,从年轻人到中年,无非换取一个身份,孩子能平等地享受当地人的待遇。得到之前,梦占据了一切;而得到之后,只不过成了千万上海人中的一员,那么多的付出与失去,到底值不值呢?人一旦开始反思,问题也就接踵而至。纵使自己挣钱不少,可身上的旧价值观,与上海固有的价值观,一直冲突不断,鄙视与愤怒显然不是解决之道。
上海,到底有什么好?市场化,人的价值能得到承认,只要你有本事,别人就会承认你,出身、脾气、关系圈都不重要,中国市场化最高的上海,能力与结果最被看重。靠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的付出,就能在上海站得住脚,而一旦失去了斗志,地位迅速下降,这是一个得来不易、失却容易的流沙地。新上海人的不安定感,老上海人的失落感,就这么常常碰撞着,争吵的背后,明明暴露的是软弱与不自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