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编辑
龙虬庄遗址真高2.4米,地势低洼,呈圆角长方形,四周环水,东西长240米,南北宽18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 龙虬庄遗址发现填补了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的空白。
代表江淮地区东部史前文化的龙虬庄遗址,表明迄今7000年前高邮境内便有人灯的璀璨文明。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使“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这一说法受到冲击。在中国考古50周年展及其
后出版的专著中,有这样的文字说明: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片与其他实物一起反映了中国文明的曙光即将到来。据专家考证,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还要早1000年左右。最为珍贵的是在遗址地层中出土了大量的碳化稻米和古文字陶片,它对于研究稻作农业的起源和我国文字的产生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7000—5000年前,龙虬庄所属的江淮平原是江苏坳陷带的组成部分,河湖相连,是一个水网发达、树林繁茂、物产丰富的沼泽湿地。在那时,龙虬的先民不仅会采集、狩猎、捕捞,而且还懂得如何栽培水稻。在龙虬庄遗址文物精品陈列室里,挖掘出土的千年以前的稻种保存完好。在遗址里,龙虬先人劳作、饮食、起居情况全部复原,感觉非常新鲜和奇特。
这座才挖掘了十分之一的村庄,占地面积43000平方米,有新石器时代的居住遗址4处,灰坑34个,墓葬402座,工艺精美的陶器、玉石器、骨角器等各类文化遗物2000余件。
龙虬庄大事记编辑
上世纪60年代,村民在此开挖鱼塘时,挖出了大量陶器残片以及少量完整陶器、石器和动物骨骼。
上世纪70年代,经下放此地的南京博物院的张正祥、纪仲庆先生调查,确认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1993年春至1995年冬,有关方面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
1993年,该遗址发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在199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有两个扬州的考古项目一同入选,分别为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和江苏扬州唐城遗址[6] )。
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实施龙虬庄遗址博物馆一期(部落村)工程,并于2004年正式对外开放。
2007年5月18日,笔者陪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在龙虬庄遗址实地考察,李老欣然题字:“高邮龙虬,焕彩流辉”。这次考察进一步坚定了他对高邮两个认定的信心:“高邮是古代史中有关帝尧传说的重要地点,高邮是研究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地点。”
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大遗址”。[7]
出土陶文编辑
比甲骨文还早上千年,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这片从高邮龙虬庄遗址发掘出来的磨光泥质黑陶盆口沿残片,残片上刻有八个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左行四字,以直线为主,横平竖直,结构有序,近似甲骨文;右行四字,类似动物侧视图形,第一个似兽,第二个像鱼或鳖,第三个如蛇,第四个若鸟。如此图文并茂的刻文陶片,在中国还是首次发现,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两行刻于内壁的文字符号,笔画纤细,技法娴熟。
李鹏飞教授认为,从形体上推定,高邮龙虬庄陶文为早于甲骨文的一个文字体系;从其文字组合来看,比较成熟,似成词语,并已脱离了早期发现的如仰韶、良渚等遗存的单个字节,更接近成熟的甲骨文,因而这些文字符号被有关古文字专家称为“对探究中国文字的起源十分重要”。
据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敏考证,龙虬庄这层遗址被划为“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年代“不早于公元前2200年”,这正是帝尧时代遗物。
江苏考古新发现:高邮陶文早过甲骨文1000年编辑
2003年,中央电视台网站刊载了题为《江苏考古新发现:高邮陶文早过甲骨文1000年》的文章称:“江苏省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人们普遍认为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然而,南京博物院馆藏的国宝龙虬庄遗址陶文却让人产生暇想。南京博物院副所长庄天明表示,南京博物院珍藏的这一块从江苏省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8]
研究
1993年4月至1996年4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江淮之间的高邮龙虬庄遗址先后进行了4次发掘。第一次发掘时,于河边采集到一片磨光泥质黑陶盆口沿残片,上有8个类似文字的刻划
符号,刻文为两行,左行四个近似甲骨文,右行四个类似动物图形。刻文笔划纤细,技法娴熟,通篇包含一个完整的意义。这是继山东省邹平县丁公遗址发现距今四千二百年至四千一百年之间龙山文化晚期的刻文陶片之后,又一次极为重要的考古发现。该次发掘的情况于1993年9月5日在《中国文物报》作了报导之后,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被评为“九三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4年2月6日的《中国文物报》公布评选结果时,对龙虬庄遗址的刻划陶文作了如下介绍:“在遗址上采集的陶盆口沿残片上,有类似文字的刻划符号,对探究中国文字的起源亦十分重要。”之后,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松丸道雄先生以《中国四千年前的文字》为题,在1996年3月1日的《朝日新闻》上作了介绍,称之为中国尚未公开的至宝。中国古文字学家周晓陆著文说:“这肯定是文字,且为一段完整文句”。
据江苏台报道,考古专家介绍,陶片图文并茂,左边的竖下来的4个字,看起来不成熟。甲骨文是已经成熟的文字,它可以组成词汇表达完整的意思,该陶片上的文字却不是很成熟,应该比甲骨文还要早很多年。另外甲骨文和该陶文均以直线条为主,所以,该陶文极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自该陶文被发现以来,国内外很多古文字专家都对该陶文进行了研究,但至今为止还没有能够完整释读出来。据了解,目前我国甲骨文被辨认出来的文字只占三分之一,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就更加难以辨认了。
这片从高邮龙虬庄遗址发掘出来的磨光泥质黑陶盆口沿残片,只有4平方厘米大。残片上刻有八个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图文并茂的刻文陶片,考古学家从形体上推定高邮龙虬庄陶文为早于甲骨文的一个文字体系;从其文字组合来看,比较成熟,似成词语,并已脱离了早期发现的如仰韵、良渚等遗存的单个字节,更接近成熟的甲骨文,因而这些文字符号被有关古文字专家称为”对探究中国文字的起源十分重要"。
2003年,中央电视台网站刊载了题为《江苏考古新发现:高邮陶文早过甲骨文1000年》的文章,接着,被媒体在网上炒热。称:“江苏省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如此图文并茂的刻文陶片,在中国还是首次发现。在全国展出时,高邮龙虬庄陶文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8]
有关著作
据悉,高邮陶文拓片已收入《中国上古书法史》。有关高邮陶文的论文专著有:《谈高邮龙虬庄陶片的刻划陶文》(饶宗颐《江汉考古》1996年4期,又载《东南文化》1996年第4期)、《龙虬庄陶文的发现与殷商甲骨文之源》(张敏发表于台北《故宫文物月刊》第15卷第5期1997年8月)、《生命的颂歌———关于释读龙虬庄陶文的一封信》(周晓陆《东南文化》1998年第1期)、《龙虬庄陶文破译》(刘志一《东南文化》1998年第1期)。
意义编辑
龙虬庄遗址所揭示的独特文化风貌,填补了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的空白,在墓葬区发掘中,出土墓葬不仅数量多、排列整齐,而且人骨基本完整,对于研究比较人类学以及龙虬人的变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文化面貌独特,文化特性稳定,发展序列完整的原始文化。它的发现有力地
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摇篮。龙虬庄遗址从7000年前带到后人的目光里。
龙虬庄遗址的发掘证实: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之间,江淮流域存在着一支文化面貌独特、文化系列完整的原始文化。这也就是在“1997年龙虬庄遗址暨江淮地区古文化研讨会”上被专家确认的“龙虬庄文化”。如今,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龙虬庄遗址生态博物苑正在兴建,它将再现龙虬部落的原始生活风貌。
遗址规划编辑
规划设计
2013年3月15日上午,市水务、旅游、发改委、国土、规划、文广新局等部门负责人齐聚龙虬镇政府会议室,讨论研究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的《龙虬庄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初步方案,并就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市委副书记金春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秋红,副市长钱富强参加研讨会。龙虬庄遗址是全国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部落遗址之一,
是我市得天独厚的一大资源,该遗址被发掘至今已有20年。我市将以此为依托,打造集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龙虬庄文化遗址公园,以进一步做好遗址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龙虬庄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方案已初步编制完成。此次研讨会对《龙虬庄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初步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研讨和完善,为下一步通过国家评审做好准备。研讨会上,金春林对《龙虬庄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方案给予肯定。他认为,龙虬庄遗址历史价值高、文化影响力大,保护的水平越高,利用的潜质就越好。就如何做好龙虬庄遗址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金春林要求,要准确定位,更深层次理解遗址的意义,了解其存在的价值,把握好开发、利用的规模和性质,着重保护、适度开发;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龙虬庄遗址的未来,开发、利用时必须尊重历史,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做出特色、做出亮点;要做好“碳化稻”文章,可设立“碳化稻”展览专馆,将综合博物展览馆和“碳化稻”展览专馆有机结合,充分展示出龙虬庄遗址的文化和特色,使之成为江淮地区学习、研究、探索古人类生产生活的一个重要基地。同时,各相关部门要主动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齐心协力,共同做好龙虬庄遗址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会上,张秋红、钱富强分别就如何进一步做好龙虬庄遗址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旅游利用
据悉,高邮龙虬庄遗址将在保护的基础上,得到合理利用,欲将其打造成为集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文化遗址公园。
90年代参与发掘龙虬庄遗址的部分考古专家座谈会上,专家们为高
邮龙虬庄遗址保护利用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以最大程度地完善好遗址保护和开发工作。
“因为目前还是保护规划评审阶段,等保护规划确定后,才可以进行建设规划。”高邮市龙虬镇党委书记仇家春向记者透露,“下一步,继续完善公园内的绿化、桥梁、供配电、给排水、河道疏浚、安保消防、通讯、垃圾收集转运等基础设施,重点打造游客接待中心、文化研究中心、遗址现场展示区和中国稻米博物馆(省科技厅已立项)等项目。”
省文物局局长龚良表示,大遗址公园的建成开放,将让市民真切地感受到文化遗产给生活带来的改变,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文化遗产带来的魅力。[10]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