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民族居住的大、小兴安岭,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这里峰峦叠起,江河纵横,森林茂密,野草丛生,山山水水,都有着一种雄浑壮美的特殊气质。这里物产富饶,林中栖息
着各种珍禽异兽,野生动物,这些都是鄂伦春民族赖以生存的衣食之源。
鄂伦春民族对于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大量风物传说中,寄托着鄂伦春人对大、小兴安岭的这片土地的热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鄂伦春人对家乡的认
识与理解,他们那独具特色的幻想与联想,他们的理想、希望与追求,他们那淳朴、粗犷的审美情趣。
鄂伦春族的地方风物传说往往是以当地的山水鸟兽的来历之类的内容为题材展开的,如大兴安岭嘎仙山上的嘎仙洞、甘河对岸的奇奇岭、哈达罕大石破子、伊勒呼里山、图库里山,小兴安岭的大青山、姐妹山、马鞍山、磨石山、药泉山、蒙克山等,每座山每座岭在传说中都有着一段自己神奇的、独恃的、脸炙人口的讲说来历的故事;从呼玛河、多布库尔河
、甘河、沾河到达尔滨湖,到四平山上的天池、图库里山上的天池、药泉,几乎每条河、每座湖都有着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它们在鄂伦春人民中世代相传,成为民间异常丰富的"地理百科全书"。然而这些传说的意义还远不仅在于此。当这些传说以深厚的感情讴歌了家乡的山水景物的时候,当这些传说以崇敬的心情传诵了民族英雄伟大业绩的时候,一种关于道德与行为规范的观念就在民族一代又一代少年与青年的心田中油然而生了,民族的历史、信仰、风俗、习惯、是非标准、伦理观念,民族的自豪感乃至民族中最宝贵的性格特征就这样逐渐形成而又一代一代地传留下来了。在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中它们显然起着道德伦理、历史地理、生产经验、社会生活、审美习惯等诸多方面教科书的作用。
地方风物传说在内容和结构上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它往往同远古时代某个英雄的业绩相关联,传说中所说的山水景观往往就是这位英雄的某一次具体业绩造成的结果;这些地方风物传说的神幻色彩较浓,情节富于浪漫的想象。这种想象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具有的主要是审美价值,而在古远的过去,鄂伦春的先民却往往把它们看成是事物发展合乎逻
辑的必然。即以鄂伦春族中流传极广的《嘎仙洞和奇奇岭的传说》为例,在大兴安岭鄂伦春自治旗境内阿里河镇西北方向十多华里的嘎仙山上,半山腰有一个极为高敞广大的山洞
,就是嘎仙洞。在阿里河镇东南方向三十多华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岭与嘎仙洞遥遥相对,这就是奇奇岭。因岭上有一大石砬子,上有一大窟窿,故又名窟窿山。关于此洞此岭和带窟窿的石砬子传说是依据这实际存在的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据传说,远古时候这一带原是一片汪洋大海,大兴安岭就是一个岛屿,嘎仙山的山谷是一条海峡,而嘎仙洞则是一个海眼。小龙王住在这里兴风作浪。这时多亏有了一个名叫柯阿汗的英雄猎手射跑了小龙王,水才退去,露出了嘎仙洞。鄂伦春人就住在洞里,过着美好的生活。有一年柯阿汗远征出猎,一群蟒猊霸占了山洞,到处抓鄂伦春人吃,柯阿汗闻讯赶回,要保护乡亲除去蟒猊。他与蟒猊约定比武,先比摔跤,不分胜负;又比扔嘎仙洞门巨石。蟒猊举起巨石运足了劲儿,使劲一扔,才扔到甘河边上。柯阿汗把那块巨石托起来,一挥手,就扔到甘河对岸那座山岭上;最后比射箭。蟒猊三箭均未射中,柯阿汗一箭就把洞门巨石射了个大窟窿。柯阿汗赶跑了蟒猊,人民又过上了太平日子。
传说中每一个情节都得到实际地理环境的印证:阿里河一带的地形,嘎仙洞、奇奇岭和石砬子上的窟窿都成为柯阿汗伟大功绩的证明。传说把这些地方同柯阿汗的功业联系在一起。而对于具有神话思维特点的鄂伦春先民来说,许许多多"确凿"的证据又不能不使他们对传说信以为真。值得指出的是在这类传说中人们把获得幸福的希望并不在神灵的身上,而是
寄托在自己的同类——英雄的人——的身上,尽管这个英雄的人仍然具有一系列只有神灵才有的神奇能力,但观念上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在主人公柯阿汗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把他看
成是人还是神这两种观念"交战"的影子。关于嘎仙洞的传说有许多异文,其中有一种异文把主人公的名字叫做 "恩都力柯阿汗",也就是"天神柯阿汗"的意思。传说显然含有这样的业绩只能由天神来完成的 "潜台词"。另一种异文却把这伟大的功业同柯尔特依尔氏族的祖先毛考代汗联系起来(还有说是"毛格铁汗"的,与毛考代汗谐音) ,说明人们对自己祖先亦即在很大程度上对自身力量的确信和肯定。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柯阿汗在同蟒猊比试中所做的事情并不是什么神奇的,完全靠想象臆造出来的事情,它们甚至可以说是严格的“现实主义”的,这就是摔跤、扔石头和射箭。只是柯阿汗在这三项对鄂伦春人来说最平常不过的活动中具有不寻常的力量罢了。因此在传说主要情节的结构手段方面我们甚至难以将它称之为幻想,更为确切的应该称之为夸张。它是以实际而非以幻想为基础的。更为有趣的是传说主人公柯阿汗在神和人之间摆动,这种情况甚至在同一个说故事的人所说的故事中也会出现。强调柯阿汗是莫日根而不是神;然而在给别人讲嘎仙洞的故事时,又把这位英雄称为:“恩都力柯阿汗”。
《小猎手与龙头山的传说》也体现了鄂伦春地方风物传说的一系列特点。呼玛河口的对岸,耸立着一座地势明显高于其他山岭,形似龙头的石头山峰,这就是龙头山。传说早年这
一带原是鄂伦春人的好猎场,只因后来出现了一个吃人的蟒猊,便荒凉起来,偏偏小猎手不怕蟒猊,他身手灵活,蠢笨的蟒猊抓他不着.便提出要同他比式。聪明的小猎手同意了,并提出同他比扔草,看谁扔得远。蟒猊拔下一根草来,扔不多远就飘落到地上;小猎手随手拔了一大捆草扔出去,扔得非常远。蟒猊吓了一跳,心想:他比我有力气多了。随后他们又比射箭,看谁能把呼玛河对岸的山“射出龙头来”。蟒猊先射一箭,失败了。小猎手一箭正中对岸岩崖上的裂缝,岩崖顶上果然出现了一个龙头。蟒猊吓得拔脚就逃,小猎手一箭将它射死。从此呼玛河口对岸出现了一个龙头山。
如果说《嘎仙洞的传说》中夸张的情节还有着较多神幻色彩的话,《小猎手与龙头山的传说》的“现实主义”色彩就更是浓郁了。传说中除了蟒猊的形象和一箭射出龙头山的结果之外,其余的一切都是严格的现实主义的,连夸张之处都很少见到。小猎手同蟒猊比试,靠的是智慧而不是超人的勇力。他射出龙头山靠的是射箭的准确性。这里主人公已毫无神的特点而完全具备普通人的品质。在有的异文中小猎手把蟒猊一直追赶到东海边或北海边。为了防止蟒猊再来侵扰,小猎手拿着弓箭站在呼玛河的崖畔,化为一个石人,年年月月守卫着这片土地。这样小猎手在民间传说中就成为赶走侵略者,守卫家乡的英雄。与此相近似的传说有《马鞍山传说》、《白嘎拉山的传说》、《哈达罕的传说》等,它们都具有歌颂抗敌守土英雄的内容。马鞍山是嫩江以东二百多里地的一个小孤山。传说原有许多鄂伦春人在这一带生活,后有蟒猊吃人,恩都力于是来驱逐蟒猊,蟒猊逃跑到一座小孤山上,恩都力一箭把小孤山劈为两半,射成了马鞍形,蟒猊也被吓死。《白嘎拉山的传说》讲的是呼玛河流域来了蟒猊并撒了瘟疫。一个叫阿尔塔的小伙子要去除掉蟒猊,但他的弓箭被蟒猊偷走,于是他只好捡起石头堆在一起用它来砸蟒猊。他拣的石头堆成了一座大山,蟒猊一来就用白石头打,终于把蟒猊驱逐。那一堆白石堆在呼玛河畔,变成了白嘎拉山。《哈达罕的传说》讲的是鄂伦春自治旗诺敏河上游的弓背处,有一座火红色的大石砬子。传说这里原是优良的猎场,有一年突然来了群吃人的小蟒猊,吓得猎民再也不敢来此打猎。有一个白依尔老猎人为民除害,来打小蟒猊,得山神白那恰指点用火来烧它们。老猎人在诺敏河的弓背处燃起篝火,把一个个小蟒猊全扔进火堆烧死连大石砬子也烧红了。所以人们给这座大石砬子起名叫哈达罕,意思是红色的山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