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历史

家乡区县: 历城区

想了很久,还是想说点什么,不吐不快。  对于历史,大多数人的感觉是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少部分人觉得是吃饱没事干的人才做的事。不过这两种人,必是平凡人的思想。  稍有头脑,或者思想自由的人会懂历史不过是胜利者的炫耀,失败者的坟墓。 明月曾经说过:“历史史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历史的人。”道出了历史真正的心声。  袁腾飞老师也曾说过:“你说我颠覆了历史,你怎能保证你所学的历史没有被颠覆过,我只不过是把颠覆的历史再颠倒过来而已。”  越懂历史,越感觉历史的可怕。我以为,历史是死物,真相是直白的,谎言是无处藏身的。 我以为,英雄就是英雄,罪人就是罪人,不可能本末倒置,也绝不会合二为一。  但历史总喜欢跟我们开玩笑,也喜欢玩弄世人。  曾经自己也有过扪心自问,热爱历史,喜欢历史,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只是芸芸众生的一个平凡之人,我做不到”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我只是历史迷的一个无名小卒。我仰慕国学大师的那种风范,更喜欢袁腾飞之类的历史中级爱好者。  历史是过去的政治,今日的教材。  我们改变不了历史,正如明月曾经说过: ”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痛苦、流泪、落寞、追悔,它都无法改变。”  有的只是热血沸腾的感受,苍白无力的谴责,对天自哀的遗憾,偶尔也会同情心泛滥,也会对胜利法者,深恶痛绝。但我们依然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历史是胜利者的荣耀,上层人的必修课,中层人的消遣,下层人的娱乐。  但历史在我心中却是一种载体,或者是我的寄托。  历史,他并不是死物,他是一个有故事的老人。里面有豪迈,有伤感,有疑问,有愤怒,有遗憾,总得来说,就像身上带有种种疑问的神秘男子。  我们为大汉“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自豪。  为大宋的靖康之变中的统治者懦弱无能为耻。  为崇祯皇帝的生不逢时,有力却不能挽狂澜而遗憾伤感。  为抗日战争的每个军人保家卫国,英勇迎敌而感到震撼。  更为历史上的每个谜团感到困惑。  你可能知道大汉武帝之时的抗击匈奴,却不知道汉初高祖曾出兵征伐匈奴,被围于平城,使用娄敬之策,向匈奴求和,实行和亲政策,忍辱负重六十年。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为后来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你可能知道明末的官场黑暗,社会动荡,贪污腐败严重。但你却不知道崇祯上台之时,遇到了千年难遇的小冰川时代,百年不遇的旱灾。明不是亡于昏君无能,不是亡于李自成,更不是亡于清,而是亡于两面作战。  你可能知道袁崇焕是民族英雄,崇祯自毁长城,却不知道明后期抵御了清二十多年的关宁防线,关锦防线乃是孙承宗所设置,袁崇焕,满贵,祖大寿等名将全靠他一手提拔。当之无愧的明后期最著名军事家,理论家,战略家,政治家。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  你更不可能知道清初崇祯是正义,仁慈的化身,袁崇焕乱臣贼子。  乾隆时期崇祯形象变为性格多疑,鲁莽,固执,偏执,不听劝告,袁崇焕民族英雄,如果他不死,明必不亡。  这是为什么呢? 值得一谈的是这两种观点的出现都是同一个朝代,还有官方在背后推波助澜。  历史不过是政治的附庸。  众所周知,清入关之时,打的旗号是为崇祯报仇,你没有看错,历史就这么滑稽。 在顺治时期,清朝统治根基不稳,于是借用明朝的影响力来稳固统治。所以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占据道义的最高点。  乾隆时期,清朝地位根深蒂固,那时发现不能再捧前朝了,会适得其反。于是历史来了一个最华丽的转身。  于是就有了崇祯自毁长城,明不灭没天理这种定义。  历史如此简单,更如此复杂。  历史没有对与错,更没有黑与白。  我钦佩杨嗣同与清议和的想法,更加支持他的意见,但仅仅只是我支持,没有任何实质的效果。  我不屑明朝那些儒臣为了所谓的气节而反对议和,但是我理解。  我仰慕清后期那些走在时代潮流之前的文人,那些为了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奋斗的革命党人。  我憎恨清朝的丧权辱国,懦弱无能,更加厌恶慈禧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但我还是理解。  我敬佩那些有志之士为了民族存亡而奔走相告,呼喊着,祈求着,哀悼着。  我愤怒国民政府在九一八事变中的不抵抗政策,也遗憾“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但我还是理解。  ~~~霸气傲中原,     王者扬烽烟,     力拔山河天,     宏威徵凯旋!
阿里时代(2014-12-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