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巍巍壮观、最为精华的一部分,其大理石长城举世罕见,同属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北齐,明代包砖大修。融江南秀色、北国风光为一体。白羊关被誉为“天下第二关”。
白羊峪又称白羊关。白羊关以雄闻名,另有冷口以险称世,并称“雄关险口”。白羊峪关口有白羊河自北向南流过,原有关门横跨在白羊河上,两端与长城相连,称为白羊水关、羊谷关。万里长城有各式各样的关隘,但水关不多,存世的水关更少。白羊水关是白羊河的发源地,水关上下500多米的河道甘泉遍地,是名副其实的水关。白羊水关为双道水城式,至今东岸的临水敌楼楼基尚存。万里长城中这样的水关为白羊峪所独有,复建后白羊水关将成为“万里长城水关之最”。白羊峪旅游区位于迁安市大崔庄镇。景区内白羊峪长城为战国时燕国所建,明朝时修复加固,其中城楼21座,保存完好的长城4552米。这里的大理石长城长约1.5公里,高10米,宽5米,城底敌楼基础多为大理石,万里关山十分罕见,是长城的精髓所在。
白羊峪长城始建于北齐(公元550-577年)时均为石砌,宽仅3米。北周灭北齐后略有修补。明朝初期,徐达置各于要隘修筑关口城;隆万年间,谭纶和刘应节等蓟辽总督、戚继光等蓟镇总兵官组织多次加固,重要地段用砖包修,宽度增至5—6米,并增设敌楼、炮台等军事防御设施。一般的石城墙主要分布在距关隘较远、易守难攻的地段。房子楼至坑子楼之间的城墙是白羊水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却用硕大的毛石干码而成,而且连垛口、宇墙也没有一块砖,历经400多年仍保存完好,其位置设置且如此坚固是个不解之谜。在东段双侧砖包城墙中,两块石刻界碑镶嵌在城墙内侧墙面上,分别阴刻楷书“东协燕河路西界”、“中协太平路东界”。当时唐山境内长城归属明代北边九镇的蓟镇管辖,而蓟镇下设十二路(并分列三协),分别负责所属路段的长城修建与防守。在筑城过程中,路与路管辖交界处设立石碑。这两块石碑就是燕河路与太平路的界碑。界碑西段采用灰白色石灰石作城墙和敌楼的基座,界碑以东的2100米采用紫红色大理石作为城墙和敌楼的基座,相接之处红白对峙,十分醒目,这就是万里关山罕见的大理石长城。
白羊峪群山属恒山山脉,位于广灵县城西20公里处,属南壶森林公园五大景区之一,总面积10万亩,由山、水、林、革命遗址、寺庙遗址五部分组成。 白羊峪是典型的山、水、林有机结合的自然风景区。峡深15千米,有15道湾。整个山峡逶迤起伏,三万亩林区波澜壮阔。山泉密布,瀑布高悬,条条小溪,汇集成流,为壶流河源头。峡谷中,有将军崖、仙女峰、卧虎山、虎头岩、抬轿山、小龟山、老君洞和广灵县古代“八景”之一的“白羊暮霭”景观。更有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将军对弈”、“仙女牧羊”。山林中的天然中药材,名目繁多,至今查明的已有一百余种,食用山蘑比比皆是。 白羊峪长城共有敌楼36座,分指挥楼、战楼和瞭望楼,大部分保存完好。
其中,尖楼、拉楼为典型的指挥楼,在一年一度的春防和秋防中武官吃住在楼内指挥御敌。在众多敌楼中,水关西侧的神威楼别具一格。它是挂在城墙外侧。神威楼四周墙体用青砖抹白灰泥砌到檐椽下。背面外墙中间开一箭窗,既是通风采光的窗口,又是观察敌情的嘹望孔,还是向敌人发射弓矢、开炮、放枪的地方。箭窗下有2个雷石孔,专门用以发射雷石打击侵犯至楼下的敌人,箭孔与雷石孔成品字形排列,东西墙与外墙结构相同。楼内是一简拱,上方门额上嵌有阴刻楷书“神威楼”三个大字的石质门匾,左上款“游击将军张世忠题”,右下款“万历丙申仲夏吉立”。门券对面宇墙上砌有影壁,下有须弥座,镶嵌一块记事碑。整个神威楼尽管除门窗外没用一根木头,没铺一片瓦,但砖制的仿木结构惟妙惟肖,并且增加了敌楼的坚固程度。紧挨神威楼东侧是一座木梁架结构中层建筑的敌楼。楼内四周设有很多壁厨,属典型的“指挥部会议室”,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在长城中是少见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