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资讯:日前,清远阳山县一座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碉楼再次引起文物普查人员的关注,因为里面完好无损地保留了大量民国岭南高官和文豪的书法撰联石刻,可谓价值连城。目前,阳山县相关部门已对该近代建筑采取了妥善的保护措施,避免文物古迹遭受人为破坏。
文物考察人员发现,公祠前后座的石门框,共刻有十一匾十三联。题写人身份与匾联水准之高,在粤北实属罕见,一座深宅大院内集中如此多高规格题词的民居在岭南估计也不多见。
清朝末年榜眼朱汝珍在《阳山县志》序中这样描述学发公祠:“见其宏壮之规模,为北江数府州所未有。”近百年过去,学发公祠仍保存完好,不仅被阳山人视为瑰宝,更成为当地知名景点。无论从建筑规模、建筑风格,或从文化底蕴看,公祠都具有不菲的价值。
学发公祠主楼的廊、柱、顶、窗、门大量使用了西方建筑样式,房屋门楣、窗楣的壁画或泥塑的图案明显吸收了西方建筑艺术的图案,每层楼都设左右两个回廊天井 并采用绿陶瓷作围栏,木阁楼板上铺设花阶砖,充满浓郁的西洋风情。楼顶还设有平台,中路平台顶部的装饰图案十分精美独特。
学发公祠被称为“广东省华侨建筑规模之最”。建祠人朱海均(1875~1951年)是阳山县七拱镇朱屋排人。上世纪50年代,这座拥有182间房屋的“大厦”被分给农民居住。
学发公祠于1987年6月被列为“阳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朱海均先生之子朱汉湘从马来西亚第一次回国观光,目睹祖国和家乡的巨大变化,在他父亲朱海均爱国爱乡精神的激励下,在落实侨房政策时,自愿无偿地将面积为5659平方米的学发公祠主楼捐赠给阳山县人民政府。
当地政府目前已完成对建筑内杂物的清理工作,设立了文物保护工作室,谨防游客在这些珍贵石刻上涂鸦,并考虑申请资金进行修缮,待条件成熟可向社会开放。
话你知:
其艺术价值可媲美开平碉楼
学发公祠始建于1923年,历时12年,基本落成于1935年,为粤北华侨建筑之最。公祠背山面水,坐西南向东北矗立。面宽90.8米,进深120.5米,整体建筑总占地面积10941.4平方米,分前、后座及东西两厢三部分。后座又分为主楼及东西两附楼。
这座雄立于边远石灰岩山区、鲜为人知的学发公祠位于阳山县七拱镇大禾岗,背山面水、坐南朝北,由爱国华侨朱海均先生为纪念其先父朱学发而建造。公祠属中西结合宫殿式的巨型建筑,中西合璧,同时也具有鲜明客家建筑风格,其建筑规格和艺术价值完全可媲美开平的碉楼建筑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