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自治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鄂伦春自治旗境域最早见诸史籍的是东胡之地。公元前209年匈奴战败东胡并占据其地。汉时为拓跋鲜卑所居。后魏至隋唐时为室韦地。顺治年间,将居住在黑龙江北岸的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迁移到黑龙江南岸居住,鄂伦春人绝大多数被迁到大兴安岭东坡嫩江支流的多布库尔河、甘河、诺敏河、那都里河、托河等河流两岸的原始森林中游猎。1950年鄂伦春努图克改称甘奎努图克。1951年4月7日,成立鄂伦春旗。
过去,鄂伦春人的衣着主要用狍皮制做。冬季的衣服用皮厚毛长的狍皮制做;夏季的衣服用皮薄毛短的狍皮制做。男皮袍叫“皮罗苏恩”,有两种:一种是长袍,长到膝盖以下;另一种是短皮袍,只到膝盖。长短皮袍均带大襟。为了美观和耐用,袍边和袖口均镶有薄皮边。为了骑马方便,除左右开衩外,前后也开衩。青年人穿的皮袍还着上黄色。女皮袍叫“阿西苏恩”。式样同男皮袍,但都是长袍,前后襟不开衩,脖领周围,左右两侧开衩处和袖口上均绣有花纹。不论男女,穿皮袍均扎腰带。
狍皮裤有两种;男裤为中式宽裤腰,长只到膝盖以下,冬天用长鳓靴连接。女裤带兜肚,长到脚腕。鞋是用狍腿皮制做的靴子,叫“其哈密”。手套也是用狍皮制做的。帽子是用一张狍头皮制做的上带原来的狍角和耳,眼用黑皮镶起来,戴在头上很有特色。
鄂伦春族信仰萨满教,崇拜各种自然物,相信万物有灵,但以崇拜祖先为主。图中所示的是一套女萨满服。鄂伦春族没有职业撒满,早期的撒满通常由女性担任。鄂伦春族萨满服与她的日常传统服装取材相同,都是用皮料作为衣服的主体面料,但鄂伦春族撒满服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对称,衣襟采用对襟、扣袢连接的形式,领型为左右完全对称的披领,前襟所示的金属饰物和服装贴片以及刺绣也是完全对称的,体现一种均衡的秩序美。萨满服中腋下所挂的各色布条是信徒给的,布条越多,说明撒满的神通月大,神威越高。
嘎仙洞位于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北约10公里、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端。其地峰峦层叠,树木参天,松桦蔽日。洞在峭壁之上,高出平地约5米,洞口西南向,南北长90多米,东西宽27米许,高20余米,相传为仙人洞府。洞内西壁距洞口15米处,有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摩崖铭刻。据《魏书》载,乌洛侯国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北魏大武帝拓跋杰派中书侍郎李敞去祭祀,并“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现存铭刻的文字共201字,与史籍记载的祝文基本相符,证实为北魏王朝承认的拓跋鲜卑发祥地。洞内堆积有较丰富的文化层,对于研究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库图尔其”鄂伦春语为“有福气的地方、吉祥宝地”之意。库图尔其”广场始建于2006年7月,占地15.36万平方米,广场建有5座鄂伦春民族“仙人柱”式浮雕墙及9个雕有蛇神、风神、鹰神等图案的图腾柱;整个场地从空中鸟瞰,是鄂伦春民族桦树皮盒盖的图案;
夜晚在灯光效果下整个场地恰似七色彩虹托起的一团篝火。整个场地创意的构思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鄂伦春民族原始宗教信仰和桦皮文化、狩猎文化,是鄂伦春民族标志性建筑工程。场地西南侧矗立着团结抗战胜利纪念碑,是鄂伦春人民与东北抗联将士团结互助、共御外寇的历史见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