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体制与行政区划:封建皇朝时期,皇帝统治全国,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县设县衙,知县(宋以前称“令”,元称“尹”,明以后称知县)为县衙最高长官;由朝廷吏部选授,对封建皇朝负责;统管全县一切,包括审案。为便于征调赋役,县下也层级分设一些行政单位以协助县衙行使职权。县之下设些什么行政单位,据可查资料,宋代为乡、里,元代在城为坊,在农村为里。明后期在城为坊,在农村为都。至清代,县下设堡。选择民间年高而可任事者或丁粮多者分别为都正、保正掌管之。但这些都不是国家使臣命官,国家不给薪俸。至清后期原负缉捕盗贼盘诘奸伪责任而设于各都的巡检司,逐渐取代了都的职能,民间往往只知有司而不知有都,成书于宣统二年之《南海县志》已把原来之金利、三江、泌冲、鼎安、黄鼎、西林六个都分别改为九江主簿(从鼎安都分出,原称九江厅,由县主簿直辖,至此以主簿称之,也有称为主簿司的)和金利、三江、神安、江浦、黄鼎、五斗口六个司,下辖67个堡。推翻封建皇朝以后,孙中山原拟仿效美国建立民主共和政治体制,但由于反帝、反封建不彻底,就任大总统不久便被迫让位于袁世凯,造成军阀的封建割据,以后他从新解释三民主义,依靠国共合作,取得北伐战争胜利。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叛变革命,最后形成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的政治体制。在这过程中,县一级设公署,国民19年2(1930年)1月1日改为县政府,最高长官为县长,由省民政厅委任,县署内设若干科(局)室,办理县政事务;县下设区,区下设乡(民国16年前仍称堡),分别设置区公所、乡公所,办理区乡事务,全县最初分为十个区。抗战胜利后,调整为五个区,区下设立乡。至民国352年调整为52个乡和和佛山镇。在民国初期,佛山曾于14年(1925年)8月至16年11月,九江曾于15年3月16日至17年9月从南海分出独立设市,后终因分出后,盗匪横行、财力缺乏等原因而撤销,回归南海县。南海县城佛山于1949年10月15日凌晨解放,11月29日成立广州军事管制委员会佛山分会,同时把佛山分出设市,1950年3月1日成立南海县人民政府,7月,佛山市撤销回归南海县为镇,1951年1月12日政务院批准佛山分出设为省辖市(注:有些志书称1950年1月12日政务院批准佛山升为地级市是缺乏依据、不确实的),经筹备,至同年6月26日才正式分出。县人民政府不同者,主要是除正副县长外还选有若干人民委员,共参县事;“文化大革命”期间为“革命委员会”)最高首长为县长(革命会称“主任”),初为上级委任,1954年6月举行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以后,均由县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而且,从1980年第七届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起,还选举产生县人大常务委员会。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构,人民政府是行政机构,人民政府须贯彻、执行人大的决议、决定,办理政事。县人民政府内设若干科(局)室,分办政府各方面的事务。县之下设乡,乡设人民代表大会和乡人民政府。民国以前,县是最低一级行政区划,县之下再无一级政府机构,有的话也只是县的派出机构,县之下再有一级基层政府是建国后开始的。县人民政府为便于领导众多的乡,初分区设区公所(土改期间,为提高区一级对土改领导之权威,曾一度建立过区人民政府,土改结束后即撤销改为区公所),1957年全县基本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为便于加强对农业合作社的领导,撤区并乡,全县合并为张槎、沙岗、南庄、丹灶、民乐、太平、官山、西南(镇南、西岸、河清一带)、九江、大榄、官窑、和顺、里水、联建、大沥、大镇、黄竹岐、盐步、平洲、岗、小塘、罗行(原四区撤销,区内并为两上乡,初以铁路为界,分狮山、小塘,后以北江为界,分小塘、罗行)、联和、罗村等24个乡和盐步、九江2个镇。1958年实现公社化,政社合一,公社设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至1959年,全调整为平洲、盐步、里水、和顺、官窑、大沥、罗村、小塘、丹灶、民乐、西樵、九江、南庄13个公社和1个渔业公社。1961年体制下放,13个公社再划分为40个小公社,公社名称除上述13个外,增加了岗、夏教、平南、黄岐、联建、麻奢、金溪、大榄、沙头、马安岗、松岗、大圃、西隆、塘头、狮山、联安、罗行、横江、西城、太平、河清、大同、沙头、吉利、溶洲、盐步镇、九江镇等27个。1963年,上述的民乐公社也并入西樵公社,连新建立的渔业公社在内共13个公社,1980年,九江分出沙头公社,1981年官窑分出松岗公社。1983年底,撤销人民公社建制,以原公社范围设区,区设区公所,以原大队范围设乡,乡设人民代表大会和乡人民政府。1985年为利于新县城建设,从平洲区分出桂城区。1987年又改区为镇,镇设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原来的乡改为行政村,乡人代表大会和乡人民政府撤销,改为村民委员会。1988年,为加强黄岐经济开发区的综合管理,从盐步镇中分出黄岐镇。1989年把行政村改为镇的管理区,设管理区办事处。[县城与市区]南海建县后至民国前,一直是广州的附属郭县,县城与府城同时在广州。元代至正年间,番禺县治迁广州东城,广州城始由南海、番禺两县分治。两县分治之地,均由督捕厅直接管辖,故两县志均称之为“捕属”,其分界线,据清宣统二年《南海县志》捕属图所载由北而南大抵相当于今解放北、光华街至聚旺里、都土地巷、正南路、北京路、大南路、起义路、大德路、解放南、海珠广场西侧至珠江边,东属番禺,西属南海。南海县衙在宋以前,设于城北兰湖里(兰湖里今在盘福路医国街);元代迁入子城内(子城相当于今教育路与仓边路之间,具体地点待考);明洪武二年(1369年)迁西城达德街崇报寺址(今中山六路南海县街);清顺治八年(1951年)因平南、靖南两藩兵内城文职官衙均得迁移外城而迁至外城晏公街(晏公街今在一德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两藩兵撤,县署奉旨回迁内城于归门内早亨坊(相当于今惠福西路民星新街东侧)。民国元年(1912年),裁撤广州府,南海附郭县名义也被取消,县署迁至佛山大湾旧都司署(原址在今红路街),约年余,回迁广州原址,民国7年设立市政,9年划定广州市区,原南海“捕属”之地域划入广州市区范围。南海没有县城,但县署仍在广州。16年佛山撤市回归南海为特别区后,为便于行政,县署于佛山升平街山陕会馆(在今升平邮电所址)设立行署,(《佛山市志》称县政府此时迁至佛山,不确,只是设行署,正署还在广州)。民国26年(1937年)8月26日,县正署全迁至佛山走马路(今福宁路)黄祥华祠办公,至此,佛山镇成为新的县城。1951年佛山分出独立设市,南海没有县城了,县人民政府迁至桂园办公。以后曾多次设想建设新县城,1959年曾设想在大沥建新县城,甚至还建立了一座“新农村”;70年代拟在罗村上柏之西、庄边之南、小塘桃源之东、庄步之北,先建工业区,到一定时期发展为县城;80年代又设想要回石湾作新县城。诸多设想均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直至1985年才确定并获批准重新建设新县城——桂城。1985年筹建,1991年6月台票23日,县人民政府桂城新址落成并迁至新址办公,宣告了新县城建成。1992年9月23日,南海撤县设市,除全城成为市区外,还扩大平洲、凤鸣两镇境为市区,1993年,再把盐步、黄岐、大沥3镇镇境划为市区。2005年重新调整为八大镇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