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9

家乡区县: 佛山市南海区

2005年民营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193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4.6% ;实现GDP 559亿元,占全区GDP的72.5% 。汽车及零配件制造、物流等新兴产业崭露头角。房地产业渐入佳境。商业、餐饮、旅游、社会服务等第三售产业繁 荣兴旺。消费需求拉动力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9.98亿元,增长13.5%。对外贸易增幅较大,实现出口总值34.97亿美元,增长32.1%。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新进展。2005年被评为全国十强县(区)市,广东四小虎之一。

2006年GDP达94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收入增长81%,达45亿元;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近七成,接近1000亿元,总量居全国县(区)级首位,每百户拥有民用汽车39辆,人均住房面积达42平方米。

2007年佛山市南海区生产总值1231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21亿元,下降8.2%;第二产业增加值782.85亿元,增长27.5%;第三产业增加值424.94亿元,增长15.7%。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5.8%,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3.5%,住宿和餐饮业增长21.9%,金融业增长5.9%,房地产业增长9.6%,其他服务业增长18.0%。人均生产总值59604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增长20.1%。

2009年经济

2009年佛山市南海区生产总值1542.2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15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951.29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561.78亿元,增长20.1%。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6.0%,批发和零售业增长22.3%,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6.0%,金融业增长22.1%,房地产业增长46.5%,其他服务业增长10.1%。人均生产总值73778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增长13.5%。

2009年传统产业在整治改造中获得提升。全年关停纺织、有色金属、陶瓷等重污染企业50家,有限的环境资源向优质企业倾斜。“西樵纺织”在“三统一”基地中重获新生,产值、税收、投资逆势增长,历年少见。“大沥有色金属”在整治关闭190间小熔铸企业后,产值增长3.7%。保留提升的10家陶瓷企业全部实现清洁生产,产值、税收占了该行业的80%,二氧化硫排放量仅为原来的3%。

新兴产业在发展中巩固壮大。经过几年的培育,新兴产业的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提升。汽配、电子信息两行业产值均超百亿元,税收总额接近10亿元,推动全佛山市南海区工业总产值增长14.4%。广东新光源产业化基地顺利建设,中显科技、美国旭明等高技术企业落户,促进平板显示、绿色照明产业迅速发展。我们佛山市南海区相继与中科院、中山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校合作,共建中试基地、研发中心等产业平台,产业发展后劲充足。全年新增12家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逐步走上优质化、产业化道路。

都市型产业在培育中迅速成长。在全球金融业形势不佳、投资布局放缓的情况下,金融区招商、建设逆势飘红,成功引进了香港汇丰等4家银行,国信证券等2家证券公司,新加坡亿胜投资等2个风险投资项目。PICC项目成功封顶,AIA项目顺利建设。富士通中国大陆首个数据中心、法国凯捷等一批顶尖服务外包项目落户,使业态更加完善。广东都市型产业基地聚集成势,吸引30多亿元优质资本、200多家科技企业进驻。都市型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形态,为产业与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传统民企在扶持中得到发展,在转型中实现飞跃。“雄鹰计划”取得实效。财政提供8000万元信用担保基金,为民企撬动了10倍融资,有效缓解了民企的资金压力。全年企业技改投入超45亿元,占全省近7%,位居全省同级之首。3家民企成功上市,新增2个中国驰名商标,发明专利授权量首超百件。一批民企果断转型,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与进步。

在那遥远的地方(2014-12-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