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简之争怎么办

家乡区县: 德州市临邑县

繁简之争怎么办
作者:郭赛厚

近年来,繁简之争高潮迭起,从草根到精英名流,从民间到官方政治,从两岸四地到整个华人社会。复繁挺简到底该怎么办,社会各界各执其辞,谁也说服不了谁,繁简之争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混战。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行外草根,我无意也无力进入到繁简的大混战,但意识中总是认为:如今是汉字发展史上大有为的时代,可繁简之争出了大问题,相关部门及专家无所作为,试图以“识繁用简”平息争论,而国人对这一切似乎毫无察觉!

繁简之争混乱失效的根源——感性话语取代理性研究,角色错位严重!

一般非行内人士并不具备系统研究的条件与能力,通常也就是从自己的喜好出发说上两句,这本来无可厚非。然而,却有一些外行的精英名流,上擂台、交提案,风头之劲、影响之大,无人能及。这些精英名流,有的人可能认为自己文字写得多点,而且说话的机会多、声音也比较大,往往都把自己当作了权威。但他们也是少有做文字研究的条件能力或时间精力,除了较为出色的语言逻辑组织能力,并不比他的草根拥虿高明多少,一样的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以偏概全,一样的喜好出发、感情说话、感性话语。
语言文字学界呢?他们的声音相对要小得多,虽然发言表态的不少见,但他们似乎认为自己就是法官裁判的角色,用感性的简单的结论代替理性系统的研究成果,最终反而威权不再,失去在外行前面一言九鼎的分量。当然,学术研究不是为了出风头,专家也不应以内行压人,但在争论双方的观点都以偏概全甚至似是而非时,专家的作用何在,他们研究的成果在哪里,为什么不拿出来列出来让大众检验自己的观点?
现时争论中的观点,人云亦云、以偏概全、真伪莫辨、似是而非,对立方似乎都可以轻易举出反例加以驳斥,其根本原因是语言文字学界的失职。没有繁简对比的全面认识,以及统计数据的支撑,多数的争论者都拿“特例”当“典型”,凭着几个“例如”就开始对繁体或简体字进行集体判决。
当外行的精英名流拿自己当权威并大出风头,内行的专家学者无所作为只拿自己当裁判时,这场角色错位的繁简之争还能有好结果么?

超越繁简之争——语言文字的改革研究要继续往前走!

1、必须明确汉字还需要不断向前发展。不能因为现行简化字曝露出一些问题和缺陷,就要走回头路全面恢复繁体字,更不能因此不思进取、裹足不前,长时间停止改革完善的进程。

2、必须要统一汉字,“识繁用简”等应该是汉字走向统一的过程,而不应该是维持汉字分裂的安排。妨碍交流的是汉字的不统一,而不是某些观点认为的是简体字妨碍了两岸交流,此外华语走向世界也呼唤汉字的统一。

3、正确认识繁体字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文化传承,是复繁派最看重的,而汉字文化基因的延续确实应该得到重视,但有争议的是,繁简与否到底在文化传承中产生多大影响?比如,在直接阅读古籍时,掌握文言文似乎是关键的,而繁体字容易学习也容易解决。

4、不能对繁体或简体字进行集体判决。复繁派有其认可的简体字,挺简派也有其欣赏的繁体字,这说明繁体简体不可能一概而论,但现在却有不少人举出几个例子就妄图集体判决。哪些字该繁该简,应该在若干原则标准下,逐字逐类下结论或者是投票。对此,文字专家学者或者有能力条件者要走前面,踏踏实实地做些系统研究、对比工作,并对公众公开研究成果。

5、文字改革应该兼顾与繁体字的衔接性、现行简体的稳定性。繁体字有几千年历史,应让简化更有规律性,尽量减少不相关的一对多,让繁简转换更准确,让由简认繁更容易;同时,要认识到大范围的复繁或变改,既浪费社会资源又在折腾老百姓。

6、文字改革必须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如今的时代,打字输入逐渐成为使用文字的主要方式,文字改革研究应该将便于电脑手机的输入显示作为一个重要方向;同时,汉字手写也绝对不可忽略,比如初学者就应该是从写字开始的。

如今,两岸走向统一,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迈向智能时代,这是两千多年来汉字发展史上最呼唤变革的大有为时代,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无所作为,就是在渎职,最严重的渎职!

以上,是笔者的一些基本观点,但因水平有限未能展开具体阐述,只能抛砖引玉。

孙凯(2014-12-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