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苗族剪纸俗称“花纸”、“剪花”、“绣花纸”,苗语称“西给港”、“西给榜”,意为“动物剪纸”和“花卉剪纸”。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同于我们熟悉的北方剪纸。它并不是为了做窗花或者灯花。其主要用途是作为苗族服饰刺绣纹样稿。
苗族没有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剪窗花的习惯,除在宗教活动中偶用几种图案极简单的剪纸外,只有刺绣才广用剪纸,而且花样繁多,因此人们所称的苗族剪纸,指的就是绣花剪纸。苗族制作刺绣时,有些绣法,如挑花等几种,是按织物经纬线纵横交叉点定针脚位,不需要画底图就能作出几何点、线组成的规整图案,其它如平绣、辫绣等一些绣法则需先在绣面绘画出底图才能刺绣。直接在绣面上绘画图样有些难度和缺陷:绣面要求非常干净、整洁,直接绘画不易修改,稍不留心就会弄污;二是费工,相同的图样也必须一一重复绘画。使用剪纸就便利得多,相同的图案通过一次叠剪便成,复杂的图样经过反复修画再剪,剪出来干干净净。同时,剪纸贴在绣面上比画的图醒目,并可作工艺上的提示,比如施洞型刺绣,需要锁边的线条就剪空,不锁边的线条只剪破。因而除少数人、少数地区因习惯仍沿用直接在绣面绘图样外,绝大多数人采用剪纸。
苗族剪纸一般都是用刀口很尖细的小剪刀剪,用剪刀剪不能把纸层叠太厚,有些卖剪纸的艺人便改用刻刀刻,一次可多刻几层剪纸。用刻刀刻时,纸下垫一块木板,不知道使用比木板先进的蜡板。无论剪或刻,先把图案在表层纸上画好,不像剪窗花那样随意剪。所用的纸,旧时只有当地于工作坊生产的白皮纸、黄草纸,有些地区使用苗族家庭自制的丝绵纸。白皮纸用竹、构皮等纤维浆制作,薄而韧性非常好,经得搓揉。丝绵纸是将蚕放在木板上让其吐丝结成的薄皮,既挺括又很柔和,是最好用的纸,它还可代替布料作绣面或染色作贴绣材料。20世纪60年代后,大量工厂化的现代机制纸输入苗区。这些纸价格便宜,于是苗族妇女多采用28克以下的书写纸,有白色的,也有红、绿等带颜色的。多层纸叠合剪刻时,苗族妇女们习惯用白皮纸捻或缝衣线将纸穿钉成本子,一幅图案视大小固定数个点, 以保证剪刻中各层不错移。白皮纸捻如小铁钉,长约2厘米,—头粗,一头尖,剪刻完撕揭时不用去掉纸捻,以纸捻尖的那层纸揭起,要几张,揭儿张,余剩的下层不松散,方便保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