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按计划看着密密麻麻的字码,可每周都有那么一天不想上班,不想按部就班的生活。头部转动45°,正好看见了那本《看见》,也许是饭桌上留下的提醒,我抽出那本书,翻着目录,选择了最后一章,我想再读一读柴静眼中的陈虻,读一读白岩松口中那个孤单却不寂寞的人,但让我驻足的却是故事的结尾,一段苍白的价值观论述,我通常很讨厌这样理性的推论,但无聊的心情产生了无聊的想法。
前几天看了一部韩国电影《辩护人》,没有都教授这样的偶像,没有千颂伊这样的美女,只有一个演技一流的大叔宋康昊,和一段经过真实故事改变的剧情。故事本身围绕韩国80年代的釜林事件,思想激进的年轻人发起的维权运动,毫无疑问政府进行了干预,逮捕并拷问了那些激进的青年,一个被同行业鄙视的律师最后因为报恩走上了法庭,但当法律成了政治的附属品,审判就变成了一个过场,但辩护人却没有依附形式,做起了最后的反抗,尽管注定失败,还把自己搭了进去,但就如影片中那句话“想让我的孩子们不要生活在因这种荒唐事踩刹车的时代”,这就是抗争的意义,其实曾经有一句相似的话“我们一路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这句话出自韩国另一部电影《熔炉》,同样是一部法律维权反映社会黑暗面的电影,影片内容让人发指。引起的轰动足以让一个社会审视自己,补全法律的漏洞,重审一个过了追诉期的腐案。也许这样的影片让人追思,温水煮青蛙究竟能成就什么样的社会。
从初中起,学了十年的现代史,却始终没搞清楚历史扉页中左和右的区别,也许如现实中的我一样,当别人问我怎么走,我没法脱口而出,总要在脑袋设想一下,通过回忆写字的那只手来告诉他“出门右转”。我总是从老一辈的口中听他们当年所闻所见的苦难,听历史老师讲他们那一年走在大街上游行,和历史书上写的不一样,多了一些细节,多了几分能感受的苦难。以至于后来读活着,富贵嘴里那些苦难,那种好死不如赖着活的心情,都能一一去描摹出来。然后我又开始想为什么活着拍成了电影,却没能在大陆上映,就像瑞士洛加诺电影节获最佳影片的《爸爸》一样,成了禁片。其实曾经有那么一部电视剧《蜗居》,我们应该都看过,我不打算写这篇文章来谈论那个文章,我只想谈谈那部描写现实社会的电影,那种坐宝马车笑却不想坐自行车哭的生活心态,那种两个名牌大学毕业生活在一起却没能经营一个家庭的现实,也许影片略微将事实放大,在当时奋斗的人群中引起了许多的共鸣,甚至对房价节节攀升的愤怒,这也主导了被广电总局禁播的下场,但却阻止不了他越“禁”越热的事实。
有些电影,你听过,但没看过,有些故事,你听过,但找不到源头,有些历史,注定只在口中传述,而上不了书架。平静的大海,惊不起浪花的翻滚,因为在水中游的鱼群,是那么的脆弱。时间不早了,看部唯美的动画,就睡吧。
“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孤注一掷去追求那个自己的梦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