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历史

家乡区县: 山东省夏津县

夏津县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即为“齐晋会盟之要津”。自西汉初年置鄃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夏津人民以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毅力,繁衍生息、勤奋劳作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涌现出了可跻身于中华民族精英之林的优秀人物,创造出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北魏史学家崔鸿以史著《十六国春秋》名播史学界;隋未农民起义领袖张金称率众揭竿而起,给隋王朝以致命打击,名留表史;金代诗人宋九嘉以其悲壮有力的诗篇对封建统治阶级予以控诉,对人民寄予同情,其诗作至今被人传诵。

  明代以前的历史详情无考,明代初期,经过元未明初的战乱,夏津人稀地荒,经济、文化极度衰微。明王朝政权稳固以后,采取奖励垦荒和移民的措施,本县经济得以恢复,人口有所增加。据明嘉靖《夏津县志》记载,公元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全县有民户687户,4279人。棉花种植发展尤快,是年植棉面积已达8780亩,人均2.05亩。“洪武二十五年,徙二十七屯于此,则生齿繁矣,故永乐以后之数倍蓰厥初。”1412年(明永乐十年)户数已达3683户,人口已增至21597人。到1531年(明嘉靖十年),人口达39155人,官民地达974742亩。主要农作物品种达41个,林果树种23个,畜品种12个,其他种养品种也有所增加。手工纺z织、编织已较为普遍,用于交换的棉布、线鞋、棉线等“货之类十有三。”经济一经发展,沉重的徭役赋税便随之而来,就连县令也感叹“民之力竭”、“马之力穷”。明中叶以后,统治阶级日益腐朽,一般官僚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原有的赋税转嫁到农民头上,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大幅度下降。到明未的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民户降至2480户,人口减至15376人,比1531年(明嘉靖十年)减少1217户、23779人。

  清王朝建立初期,为挽回战乱造成的损失,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人口和生产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到1740年(清乾隆五年),全县总户数达12422户,人口46517人。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农民在遭受封建剥削的同时,又遭受外国资本的掠夺,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本县所产棉花被大量侵吞。另外,帝国主义在推行经济侵略的同时,加紧了奴化意识渗透。十九世纪未,基督教、天主教相继传入本县、吸毒等恶习也相继传入并逐渐蔓延开来。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社会秩序混乱。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是,革命的成果被北洋军阀窃取。军阀混战不息,官府横征暴敛,农民负担较之清未有过之而无不及除去田赋以外,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债券多如牛毛。“竭民众之膏血,饱胥役之囊 。”残酷的经济剥削,使得农民难维生计,兵痞、列赖、大烟鬼结杆为匪,趁火打劫。少数生活无着的贫民被迫与匪为伍,社会秩序极度混乱,人民生活极端困苦。

  “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给夏津送来了黎明的曙光。1920年,进步知识分子、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教师任华一开始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培养了一批具有初步革命思想的青年学生。播下了革命的火种。1927年夏,以刘群雅、李思孝等青年学生为主的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相继建立,领导农民抗税抗捐,有力地冲击着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统治。1928年5月,党、团组织遭国民党反动派镇压,革命暂时转入低潮。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战火未及夏津,县政府官员即弃城南逃,社会秩序再度陷入混乱,各种名堂的武装团体纷纷成立。共产党组织派人来夏津,发动人民抗日,发展人民抗日武装,并动员弃城南逃返回的县政府官员抗日。与此同时,八路军部队东渡运河来夏津 活动。在共产党人和八路军部队的组织领导下,到1938年6、7月间,地方抗日武装和民众抗日团体先后建立。中共鲁西北特委和夏津倒工委相继成立。人民抗日斗争蓬勃发展。这期间,夏津县成了鲁西北地区共产党活动和人民抗日运动的中心地带。

  1938年底,日本侵略者入侵县城,夏津沦陷。1939年初,以王晋卿为头子的伪夏津县公署成立。伪政权依仗日军和数千名伪军的支撑,到1942年控制了全县近三分之二的地区。因其疯狂镇压人民抗日救国运动,曾被日伪吹嘘为“治安模范县”。

  日本侵略军入侵以后,国民党县政府流亡境内。共产党组织在广大农村发动群众,开始了为时七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人民抗日救国运动首先在日伪统治薄弱的县境北部西北部发展起来。

  全县军民在抗击日伪军的同时,还要同以张栋臣为首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国民党地方武装进行斗争。抗日民主政府在解放区和游击区相继开展了认识雇工增资、贫农赎地、减租减息等 一系列运动,领导贫雇农同地主开展经济斗争,更加有力地动员组织起了人民群众,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在八路军部队的支持下,经过奋战,到1945年9月,终于解放了夏津全境。

 

吕慧慧(2014-12-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