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下元寺,点燃一柱心香,供奉在神灵面前:感谢上苍的恩赐,赋予了这座山的秀美与内涵。
铜山之美,美在其俊秀。到过铜山的人都知道,铜山山势峭拔,危峰突起,不枝不蔓,卓尔不群。登临铜山,第一感觉,就像是在与一位干净利落、富于阳刚之美、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仁者对话,使人在感到它挺拔俊美、精明干练、充满青春朝气的同时,也让人体会到它宁静高远,端正刚直,包容万物的仁者风范。
铜山之美,更美在其风骨与内涵。这种感觉越往高处,就越发清晰、真切起来:铜山山巅危峰独立,直插云天。整个峰峦,巍巍峨峨,磊磊落落,大气磅礴。
这里几乎不见抔土,不生寸草,简单成了只剩下单一的石头。 因为简单,才没有寒暑交替的顾虑,荣枯变更的忧戚;因为简单,才简单成了亘古不变的一身铁骨、世代受人景仰的磅礴气派。
简单之极,便是大复杂,大境界,大神秘,大壮美。
山顶没有水源,人们宁可凿石为窖,贮雨为饮,宁可吃山崖上渗出的滴水,却愿意在这里苦苦坚守而不舍弃。我想个中缘由,远不止它外在的自然风光。
以我的眼光看,仅它的外形就蕴含着说不清楚的禅道玄机,或者说蕴含着深邃的哲学命题。
铜山山势峭拔耸立,苍劲雄奇。无论远观近视,它都像一个蹲在大地上守望或沉思的老者——亿万年的时光,它就这样,与星月对视,以群山为伴,俯瞰苍茫大地,历数世间风云,任头顶云舒云卷,看身边花开花落……在它看来,我们人类从猴子变成今天的这般模样,也就是那么匆匆一瞬间的事;人世间王朝更迭、生生死死更是弹指一挥间。我们人类所谓的一天、一月、一年、一生,对于它来说,只不过是睁眼合眼、月圆月缺、一荣一枯、一来一去的事情。我们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人,以它为风景,或望峰息心,或驻足长叹,或顶礼膜拜,或流连忘返,以它的年轮,都只不过是过眼烟云……它守望的是沧海桑田的大过程,守望的是岁月的永恒,守望的是地老天荒。
它在思考什么呢?或许,它是在思考宇宙间最大的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铜山”是什么?“铜山”只不过是人类给它起的一个名字而已。铜山来自何处?地球来自何地?宇宙来自何方?铜山的归宿是哪里?地球的结局是什么?宇宙的终极情形怎么样?所有这一切的主宰者又是谁?
也许,它思考的不是这些,或者说远不止这些。他把思考的结果都藏于胸中,从不言说。思而不语,更显其大思想、大智慧。
亿万年来它都是这样沉默着,思索着。因为无言,所以神秘;因为无言,所以深邃。无言便更显其肃穆,更显其伟大,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思,故我在”是也。
铜山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越往高处就越是简单的境界;是一种大道无形、道法自然的境界。
铜山是一个大命题,是一个极具丰富内涵的大命题。人们不论从何角度去记述它、评说它,或褒或贬,它都是那样一如既往地的沉默着,一任世人指点评说,这本身又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大境界……
这样看来,铜山更像是一位智者。
至于古人的“铜峰积翠”之说,其内涵我想大致有四:
首先是铜山丰厚的绿色植被。这里古木参天,藤缠蔓绕,芳草萋迷。据有关统计,这里生长着一千多种不同林木,各种生物资源三千余种。春天嫩绿如茵、繁花似锦;夏日万木争荣、满目苍翠;秋临霜醉层林、万紫千红;入冬删繁就简、荣收华敛。一年四季风光无限。
其次,是它丰富多彩的自然奇观。旧志云:“铜山在县东六十里,巅顶危峰突出,俯环群山,千态万状,奇观不能悉举”。如今,登临铜山,沿途各种奇峰异石依然不时闯入视野,令人目不暇接。
其三,是这里厚重的文化积淀。历史上它曾与南面的武当山,北面的老乐山并称中原道教三大名山。后虽几易僧道,但如今峰顶的上元寺和山腰松竹掩映中的下元寺,依然香火旺盛,香客盈门。
其四,就是如上所述,它自身所蕴含哲学命题。
由此可见,“铜峰积翠”的“积翠”,既有它“厚重绿色”的本义,也有它众多景观、厚重文化和深刻内涵等比喻义及象征意义。如果我们把“铜峰积翠”仅仅理解成“铜山厚重的绿色”,那就太低估我们的先人了。
能力秀:http://abc.wm23.com/shp_228
博客:http://blog.sina.com.cn/shp228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