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8奥运会即将进入一周年的倒计时,这一届奥运会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意义都不容低估。未来这一年中,奥运话题必将与我们越来越紧密。
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先生是一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人,他的散文诗《体育颂》包含了他对体育的很多想法。现代奥运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这几个时期的特征,有的包含在顾拜旦先生的理想中,有的并不符合顾拜旦先生的理想。到了21世纪,奥运会的未来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再次引起人们的思考。
奥运会第一个阶段的特征是泛理想化,这种理想化一方面来自于古代奥运会,另一方面来自于资本主义的时代精神。例如,神的欢娱,人体的健康美丽,正义、荣誉、和平等等。体育的非功利性在这个阶段虽然也有表现,例如纯粹游戏的乐趣,但是,这种非功利性并不很清晰。然而,奥运会最初的泛理想化特征很快就在实践中发生了改变。
奥运会第二个阶段的特征是爱国主义的竞争。民族主义思潮在欧洲蔚然成风之后,迅速渗透到奥运会的赛场上。奥运会成为各民族展现竞争的场所,奥运冠军成为国家英雄、民族英雄。奥运会除了成为民族自豪感的来源之外,还成为某种功利主义的展现窗口,那就是体育健体强身的作用。在国家之间面临激烈竞争的时候,民众强健的体魄成为国家崛起的标志之一。这一特征到了德国、日本等法西斯国家那里,变成一种宗教性的全民集体运动。力量崇拜、从小锻炼、统一健身体操、包含宗教意味的火炬传递,都出现于那个时期。其登峰造极的标志就是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民族主义已经发展到种族主义,并且在奥运会上堂而皇之地呈现。
奥运会的第三个阶段是意识形态的对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冷战的原因,奥运会的意识形态色彩相当明显,冷战的对抗也反映到奥运会的比赛中。兴奋剂开始大量使用,其目的更主要的是展现意识形态的胜利,而非现在的经济利益。体育的名次变成意识形态胜利的象征,奖牌数的多少变成两个阵营彼此较量的细节,兴奋剂所造成的恶果达到骇人听闻的地步。出于政治目的的大规模抵制奥运会的行为,也出现在这个时期。
奥运会的第四个阶段在冷战结束后迅速达到高潮,那就是商业化。奥运会的商业化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体的成熟,二是职业体育被商业彻底控制。虽然奥运会提出“重在参与”的口号,但是,商业化的倾向使得这个口号更像一个对于体育商品消费者的全球总动员。奥运会的商业化也使举办奥运会变成挣大钱的机会,奥运会举办权的评审和竞争也就显示出对富裕国家更有利的不公平现象。虽然举办奥运会可以挣大钱,非洲穷国可能更需要这个机会,但是非洲穷国根本没有能力兴办大批高规格的场馆设施,也就根本不可能通过奥委会的资格审查。
当然,上面提到的奥运会的几个阶段,对于不同国家来说,形态可能各不相同。例如,当奥运会已经普遍商业化的时候,有些国家仍然将奥运会视为爱国主义、民主自豪感的来源,或者将其作为爱国和商业的结合物。不管具体国家对于奥运会的态度的差别,就全世界范围而言,奥运会的商业化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运作系统。
奥运会的商业化使得参与的人数空前增长。在商业化的同时,一些非商业、非体育因素也纷纷加入到奥运会的旗帜下,如和平、交流、融合、爱心等等,奥运会也由此获得了人类某些共同价值观的认可。
但是,奥运会日益严重的商业化倾向也开始出现一系列不良后果。未来奥运会要朝什么方向发展转型,目前还不很明朗。我认为,奥运会的商业化倾向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但是,奥运会的商业化特征可能会有所减少或改变。现代生活方式已经造成对现代人健康状况的普遍威胁,各种各样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在奥运会之外正蓬勃发展。与此对照,奥运会上的体育明星却大多伤病缠身,身体强壮而不健康,与民众的需求形成明显的对立。从这个意义出发,未来的奥运会很可能会变成关注现代人普遍健康状况的体育文化的全球节日。
预祝2008北京奥运一切顺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