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唐朝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老百姓安居乐业,人称“贞观之治”。唐朝的皇帝就把宫内的花灯,搬到大街上展览,并且亲临观赏,与民同乐。唐明皇李隆基就曾命人制作了一盏高150尺的彩灯,被人称为灯楼。
皇帝一带头,皇亲国戚也争先恐后效法炫耀。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令人制作的灯树“高80尺,立之高山,上元点之,百里皆见”。此外,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皇帝还要大宴群臣,轻歌曼舞,彻夜游乐。原来规定的呜鼓以后所有行人必须回到规定场地,但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夜晚,长安城内却允许人们彻夜观灯,尽情欢娱,直至天明。这样以来,元宵节的制灯、玩灯、观灯,便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的习俗,这种风俗历经百代而不衰。
宋朝以后灯期由3日延至5日。到了明代竟从初八日开始到十七日放灯,灯期达10日。灯节一到,大街小巷的灯市、灯社、灯谜、赛灯会大放异彩。进入清代、民国,花灯式样越来越多。进入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力的应用,制灯工艺更加先进,人们的观灯乐趣更高。从而使元宵节成为中华民族最富有诗意,也是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