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阳节的习俗--吃粽子、划龙舟 五月初五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所谓“端”,是“初”的意思,午,是按干支推算,五月为“午”,故称“端午”。“午”与“五”古代通用,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五月五日又称“端阳节”。
相传在2500年前的西周时,人们每逢五月初五便在门户上挂艾叶和菖蒲,饮雄黄酒,意为去毒气,避邪恶。至于端午吃粽子,那是战国以后的事,起源于纪念屈原自投汨罗江以死。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官至左徒、三问大夫,因遭诬陷,而被流放,愤而于五月五日投泪罗江自尽。他忠君爱国的气节,赢得后人敬仰。在东汉魏晋时,纪念屈原之死的区域性风俗,逐渐变成全民性的节日,使端午与纪念屈原相结合,世代相传,相沿成习俗。南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口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以使鱼虾不食屈原尸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