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时,原来男人用平喉,旦角用假嗓,男女均用平喉,尾句常有帮腔。
“庙堂音乐”主要为“神庙”祭祀所用。后期,艺人们编选民间故事演唱时,由于“庙堂音乐”比较忧伤、低沉,不宜表现欢乐、明快的性格,故吸收了大量民歌和丝弦小调,统称“花朝音乐”。
调式——多属五声音阶。如徽调(5调)、宫调(1调)、商调(2调)、羽调(6调)、角调(3调,此调少用)。
调性——有大小调之分。主要是小调式,如“5”调。
曲式——多为四一段体,有的仅上下句为一小乐段,或重复前乐句,加点变化成为小三段体。
特点——抒情、轻快、通俗、流畅,易于叙事说唱。也有表现悲伤、爱恋和谐的唱腔。
传统的花朝音乐多以吹打乐见长,即锣鼓加唢呐。高潮时,往往用“双大笛”、“双小笛”(“笛”指唢呐)再加清鼓、堂鼓、大小锣、小钹、凸锣、单打、鱼鼓等一齐配奏,成为花朝音乐的特色,但仍是旋律单调,板式贫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