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戏(五)

家乡区县: 梅州市五华县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传统声腔和戏剧内容需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设计了“曲调联缀”的音乐,以人物基调为音乐基础,有机地糅合进几个调式(弦法相近的调),打破了原来呆板的“豆腐块”形式;也设计了由“散板”、“慢板”、“原板”、“快板”等板式组成的有层次的成套唱腔,突破了原来以板填词的处理方法,使唱腔出新,为人物性格和戏剧冲突服务。

抗日战争前夕,花朝戏只有“生”、“旦”、“丑”三个角色,俗称“三角戏”。

抗日战争胜利后,粤剧上江(即到紫金山区演出),花朝艺人以花朝戏本身的艺术特点为基础,吸收和融化了粤剧的一些表演程式,极大地丰富了花朝艺术,改变了过去自然主义的松散状态和由于封礼教的束缚而造成的男扮女装的现象,使之具备了行当分工雏形。生行有正生、小生、老生;正旦、花旦、小旦、青衣;丑行有小丑、三花;末行有末、外、杂等。

部落女帝(2014-12-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