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光(1735—1795年),字作楫,号韬序。广东长乐县(今五华县)华城镇黄埔村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出生在长乐县的一个小康家庭。其父李资始是前清廪生,知书识义,对其子从小学书习武管教颇严。其母是一个才思敏捷,性格开朗的农村妇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李威光束装上京,参加壬辰科会试。殿试一举成名,钦点状元及第。李威光与福建上杭的丁锦堂是客家人在清代仅有的两位武状元。
五华城乡武术盛行。李威光在崇文尚武的客家精神影响下,年少时便投馆拜师,学习武艺。由于他天资聪颖,勤学苦练,一招一式,一拳一脚,扎扎实实。不几年,刀、枪、棍、棒、骑射皆能,武艺出众。
他身材硕壮,体高七尺,膂力过人。乾隆十五年(1750),适逢开科县试,十六岁的李威光赴考,名列前茅,入选武生。这更坚定了李威光矢志武道的决心。在他的父母支持下,聘请了武艺高强师傅在家里授艺。李威光不怕辛苦,勤学苦练,常以“书要读,拳要练,老婆娶不娶都随便”的口语自誓。十年寒暑,他的武艺日精,在周围乡村中,颇有名气。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李威光赴省参加庚辰科乡试,金榜题名,高中武举。但仍习武不辍,矢攀高峰。他常穿着自制四五十斤的石屐(用大麻石凿成形似木屐,用麻绳作屐皮),以练腿力;朝夕抱举三四百斤练武石,以练臂力。勤奋不负有心人。李威光的武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乾隆三十七年(1772)李威光束装上京,参加壬辰科会试。殿试一举成名,钦点状元及第。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