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花轧太平

家乡区县: 浙江省海宁市

农历二月初五,袁花素有“轧太平”的习俗。相传,当天是潮神朱令公生日。自大中年间(847~859)始,袁花镇每年都会在这一天举行庙会,远近商民纷纷赶集袁花,一时间商贩云集,热闹非凡。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袁花“轧太平”又会演变成怎样的景象?传统的、民俗的印记有否传承到了今天?新鲜的、现代的血液又有否注入进了这古老的庙会?3月20日,记者亲历袁花“轧太平”。

庙会“轧”出多种韵味

旧时的“轧太平”地方色彩浓郁,唱个小曲、玩个杂耍是盛会上不可或缺的调味剂,而如今的“轧太平”盛况依旧,更是涌入了诸多现代元素,两者正碰撞出绚烂的火花。

人流中,一群深蓝色碎花布裹住白发的老太太,让人不觉感想起岁月的蹉跎。

今年82岁的沈玉英老太,家住黄湾镇钱江村。这次过来赶庙会,除了感受“轧太平”的热闹外,更主要的是传达内心积聚多年的愿望。“这个庙会变化大啊!”老太向记者回忆起小时候的第一次赶庙会的情景。“那时我大概在十来岁,挑了副担子来赶集。那个地方,以前是卖羊的,很多羊贩子叫卖着;河对面有个牛场,最热闹。”老太太用苍老的手比划着,“几十年不来了,感觉变化好多,看那房子,以前都是一排排的木屋子。如今,老集市没了,来的商贩也不一样了,我刚还和姐妹们聊起这变化呢!”

和老人的怀旧不同,更多的年轻人是奔着庙会的热闹和新奇来的。“今天是双休日,正好学校放假,天气也不错,听说袁花有二月初五‘轧太平’的习俗,我和同学们就相约一起过来凑热闹。”海宁一中高一学生小陈说,“这里的小吃特别有风味。”小陈手中拎起手中刚买的麦芽糖“炫耀”道。“我从没吃过,刚尝了下,味道特好,我准备带回去献宝,让今天没来的同学也尝尝。”

热闹的场景让不少外来务工人员们倍感亲切。来自贵州安顺的小伙小周告诉记者,今天刚好工厂放假,他和几个老乡骑着自行车从盐官赶过来。”我在海宁打工已有5年了,第一次感受海宁的庙会,和我们老家的祭祀活动不同,这里的集会具有浓厚的江南特色,给人耳目一新。”

4位首席农技专家庙会传授“养殖经”

早上8点多,袁花镇农技服务中心门口长桌一字排开,来自市农经局15个技术部门的工作人员为赶集的村民开展送技术、送知识活动。

有别于前几年单纯发送资料、现场咨询,此次庙会,市农经局林果站、蚕桑站、农作站与农技站的农技专家也来到袁花,把这盛事“轧”得更有意义。当日下午1点半,滕明益等4位首席农技专家在袁花镇农技服务中心开展“三新”(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信息发布会,面对面为赶集的60多位种养殖户传授“养殖经”。种养殖户们纷纷表示,这样的赶集方式让他们获益匪浅。

农经局科教科科长叶建华介绍,自1996年以来,农技人员已连续15年在这一天开展送科技下乡服务。“我们要把最新最好的信息推广给农民朋友们。”据悉,当天共发送资料2万份,接待农民朋友5000余人。

如今,健康意识也在村民的心中不断增强,赶庙会既来凑份热闹,也把一分安心带回家。在市康华医院为农民义务量血压摊前,赶集的村民去了一拨又来了一拨。

卖砧板也讲诚信

顺着河东街一路走去,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摊却人头攒动。趁着“轧太平”的好日子,来自海盐的沈竹伟带来了自作的圆木砧板(俗称叫墩头板),引起了不少赶集人的兴趣。

每当沈竹伟卖出一个砧板,就会在砧板边沿写上一串手机号码,这是沈竹伟自己的号码。“卖砧板当然也要有诚信,如果使用不好,顾客可以按电话找我退货。”沈竹伟说。

要知道沈竹伟的生意有多红火,看看他一上午的业绩就能窥知一二。“早晨5点多钟,我带着上百砧板乘着车晃悠悠过来了,到10点钟时,已卖掉了六七十个。”沈竹伟开心的说道。

沈竹伟的砧板均用柚木或黄榉制作的。居住在城里的周先生一口气买了两个。他说,这种墩板原汁原味,现在的家庭生活都讲究环保。

苗家姑娘来了

河东街北端,熙熙攘攘的人群里,银色闪光的头饰、亮丽的苗家服饰吸引众多赶集人的目光。来自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庄家两姐妹正在出售苗族特色的首饰,成为赶集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做工挺精细的,戴着真好看!”两位姑娘的摊位不大,仅两个直径约为半米的圆盘。但她们的首饰做工精细,款式多样,有发簪、手镯、耳环、脚链等。最吸引人的是首饰的苗族特色,复杂却不累赘的花式,精美而又细致的镂空、雕花,吸引了不少爱美女孩驻足逗留。

“听说这里有庙会,我们两姐妹一早就赶过来,生意还不错!”庄家姐妹笑着告诉记者,这里的庙会很热闹,跟老家的集会很相似。“我们农历7月也有类似的集会,到那时,四面八方的人都戴起头饰,穿起民族服装,聚到集镇上一起唱歌、跳舞、斗牛,非常壮观。”

paul123(2014-12-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