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茂名方言有两种:粤语和涯话(又写作啀话)。分布的特点是“沿江分布”:境内鉴江流域为粤方言区,黄华江流域和南江流域原为客家方言区。由于鉴江流域的粤语处于强势,不断向黄华江流域渗透和扩展,使黄华江西岸的客家方言区逐渐演变为粤方言区,黄华江东岸的客家方言区逐渐演变为客粤双方言区。同时,南江流域的思贺镇原属客家方言区,由于罗定一带的粤语渗透和扩展,大部分行政村也演变为客粤双方言区。
粤语(白话):
信宜话,属粤语高阳片,是信宜市的主导方言,具体分布情况如下:镇隆镇、水口镇、东镇镇、丁堡镇、北界镇、金垌镇、池洞镇、朱沙镇等8个镇,以及大成镇、白石镇、怀乡镇、贵子镇等4个镇的黄华江以西所有行政村,为粤方言区。大成镇、白石镇、怀乡镇、贵子镇等4个镇黄华江以东所有行政村,以及思贺镇,既通行客家语,又通行粤语,为客粤双方言区。
客家语(涯话):
信宜客家语称为啀话(涯话),主要分布在钱排镇、合水镇、新宝镇、平塘镇、茶山镇、洪冠镇等6个镇。其中合水镇、新宝镇、平塘镇、钱排镇、思贺镇等镇的涯话俗称“大啀”,贵子镇、茶山镇、洪冠镇、怀乡镇、白石镇、大成镇等镇的涯话俗称“小啀”。[14]
饮食
信宜饮食习惯普遍以大米、番薯、东薯(土豆)、木薯、玉米等为主食,以猪、鸡、鸭、鱼、蔬菜及豆制品为菜肴。每逢民间传统节日,不论平时生活如何,均按习惯筹办酒食,以示喜庆。山里人很好客热情,朋友见面互相握手、点头、问好。凡嫁女、娶媳妇、做生辰、建新屋进宅、生孩子办满月或亲朋聚会等喜庆日子,均习惯请客。除本族客人外一般发请贴,以示尊敬。信宜人喜好大碌竹(又叫烟筒),类似水烟,农村几乎家家有备,如有抽烟客入门来访,首先以大碌竹招待。
特产小吃:
粉皮(包括池洞镇“食惯嘴粉”和北界镇“柴枪粉”)、糯米籺(式样有煮汤籺、菜包籺、寿桃籺、水籺、糖板籺、槌挞籺、灰水粽、艾籺、糯米糍、发籺等)、“石蛤汤”(产于山坑水溪里一种青蛙)、黑榄、塘鱼、山楂、信宜柿子(有方柿和牛心柿两类)、三华李等。
娱乐
春节是民间最大节日,各家各户张灯结彩,村村喜庆,大人给小孩派利事。正月十五左右,信宜市城区及周边镇都做年例,每家每户轮流请客吃饭,并开展舞龙、舞狮,放电影、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活动。
信宜民间文化娱乐,部分人爱玩乐器,喜欢竹笛、拉二胡、弹琴、擂大鼓、舞狮舞龙、唱粤曲、唱采茶、唱山歌、 舞春牛。劳动之余,在树荫底下,以木棍、竹枝或瓦片做棋子,玩牛角棋、锅笃棋、三鸡棋、云棋,和军棋、象棋。女孩子则玩走窝(又叫走牛耳)、抛石子、跳绳、拔河等游戏。建国后,普遍看电视、看电影打桌球、篮球、乒乓球,或在文化室里演奏、演戏,绘画、看书报等活动。老年人则打骨牌、麻将、扑克或打太极拳等活动。
信宜传统文化也颇具特色,其中采茶歌、木偶戏、舞春牛、飘色最受群众欢迎。在山区每年春节或开耕时节,人们就组织“舞春牛”一般由两个演员扮舞。牛用竹篾扎制,边舞边唱,乡土气息浓郁。
信宜飘色
飘色艺术主要镇隆、水口、东镇等地,具有近300年的历史,每年春节至元宵前后或喜庆节日巡回表演。2005年镇隆明珠飘色团应邀参加中国第七届民间艺术节民俗民间艺术大巡游”活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