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泽桐,笔名雨桐。1969年秋上山下乡开始练笔,1985年发表处女作。先后在《广西日报》、《文艺报》、《广西文学》、《国风文学》、《青年作家》等地市、省、国家级报纸、杂志发表诗歌400多首,小说、散文、随笔40多万字。
“诗歌是文学桂冠上的明珠”
一说起诗歌,姚泽桐就打开话匣子:“文学体裁中,我最喜欢的是写诗歌。诗歌是文学桂冠上的明珠。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没有一种文体能比诗歌的叙事更古老,更有力量,更自由和富有想象。”他随手拉开书桌的抽屉,有几个U盘,里面是他没有发表的诗作。只要一有空,他就会坐下来写诗。书桌靠近窗边,微风徐徐,阳光斜照,很有诗意。他的诗《闻雷起舞》中写到:“瞬间使人晕眩的明亮/似一枚透明的智慧的果子/猛然注入万物的心脉/凝固的血液重新流动......”我想象着:清晨,他也闻鸡起舞,坐在这窗边静静构思,那一句句美丽动人的诗词大概就是这样出来的罢?
年过六旬的他,经历了太多:曾经上山下乡,曾经种过地,做过工人,经历了社会体制改革后,他自谋职业,修理电器......,不管经历了生活中多少的苦难与悲伤,他从未放弃过写作。回想自己三十多年来的写作道路,足印深深浅浅,有泥泞曲折的路段,也有精彩快乐的历程,姚泽桐的心里没有丁点遗憾和后悔。
“真正的诗人是一个哲学家”
“诗里面有哲学,真正的诗人就是一个哲学家。”姚泽桐自谦自己只是业余作者,认为只要不计较物质的得失,不强调脸面,兢兢业业地坚持写作,最终会有收获,如同雁过留声。这或许就是他的哲学。
“诗歌,是文学作品里面最难写的。”虽说诗歌是触景生情、借物言志的一种创作,但诗歌创作必须真实、不能虚构,是诗人的生活体验,是人间真实存在的。写作本来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果凭空捏造,是写不出好作品的。诗歌有格律约束,要注意平仄、韵脚,不像小说、散文那么自由。诗是形象思维的作物,是最讲个性的文体,必得充盈个人的气质、襟怀、见识和趣味。
2014年姚泽桐创作的歌曲《城雕·美人鱼》、舞台朗诵诗《珠乡情》分别获得合浦文艺创作大赛三等奖。歌词诗词、朗朗上口,颂出了合浦两千多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乡情。“我从来没想到会获奖,看到有比赛,就随手写了,谁知道得奖了。”从1969年开始写作至今,正是由于多年的积累,那些精彩的诗句才能信手拈来 “不会戴花的戴满头,会戴花的戴一朵。”
怎么创作出好的诗?小编问。“不会戴花的戴满头,会戴花的戴一朵。——这是我的座右铭。你可以仔细体会体会其中的寓意。”姚泽桐满笑着答。小编点头。他又说:“不会戴花的人,戴满头,——很难看嘛,会戴花的人,只戴一朵,写诗也是这样的。”
写好一篇作品,姚泽桐不会马上投稿,而是留着,过几天,过几个月再拿出来读一读,改一改,很多诗歌都是经过他反复朗读、反复修改才拿去投稿的。好的作品,要经得住沉淀,经得住考验。 “文学的目的是普及人间的爱和善良。”
“文学的最终目的是普及人家的爱和善良,传播真善美,有的年轻人弄不懂文学的目的,所以写不好文章。就像母鸡孵出个小鸡出来,但是羽毛不丰满。”姚泽桐认为,即使胸怀强烈使命感的作家,写作也不能拯救苦难大众,更不能直接改变社会。除了极少数专业的领军人物外,又有哪一位作家能养活全家老少?
但是绝大多数有良知的作家内心都有一种愿望,以生活中的体验和对社会的认识,去塑造许许多多人物,用娓娓动听的语言区引导形形色色的人们,走进作家创建的穿越时空的大篷车。“虽然今天我的物质生活还不富足,但是精神生活非常充实,心情愉快,这可能是写作给予我的回报。”姚泽桐在他的书《心路遥遥》里写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