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中学系永新县唯一的省属重点中学,坐落在革命摇篮井冈山下的永新县城内,傍禾水河,接义山路,坐北朝南,历史悠久。
任弼时中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在现任弼时中学的校址创建了选拔秀才的考棚。1921年永新社会贤达肖辉锦在此基础上创办了禾川中学。1949年7月以禾川中学为基础,将永新县中、四维中学、华南中学合并为永新联合中学。1950年,经省政府批准,定名为江西省立永新中学,面向江西的永新、宁岗、安福、莲花四县和湖南的茶陵、酃县、攸县等地招生,一度成为湘赣边区文化教育中心。1959年被江西省教育厅确定为省重点中学。1984年8月7日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王震提议,1985年4月3日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决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同志的名字命名,将永新中学更名为任弼时中学。2003年被江西省教育厅评为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任弼时中学是全日制公办学校,按照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方案,开足了所有课程。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形成了革命传统教育的优良传统。有将军书法家李真同志亲笔题写的校训:“勤奋向上、求实创新”,形成了“严教爱生、敬业务实”的教风和“尊师守纪、勤学奋进”的学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学校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形成了“严谨而不死板,量化而不繁琐;分工而又合作,竞争而又和谐”的管理格局,使学校管理更制度化、系统化、科学化、民主化、人文化。在教育教学上,以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重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阵地,以狠抓集体备课为突破口,形成了“备课—说课—听课—议课”系统化的集体备课系统,探索校本研究新路子,使教学教研更趋自主性、广泛性、合作性、实效性。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团结拼博,勤奋向上,勇于创造,与时俱进的良好校风。
任弼时中学创建八十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千千万万的人才。在莘莘学子中有原国家政协副主席王恩茂,无产阶级革命家贺敏学、贺子珍、贺怡,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李治,有中国科学院地质部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首席科学家、我国天体化学学科的开创者欧阳自远,国内外著名的古建筑学家龙庆忠,饮誉南北的医学家王子玕 ,有造诣很深的音乐家唐学泳、贺大行等。解放后,又为高等学校输送了上万名优秀大学生。现在大多数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其中高科技人员数千人,现仍在外留学的有近百人。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办学质量和效益迅速提高。在教师中,有特级教师,有全国优秀教师,有省优秀班主任,省德育先进工作者,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有陈香梅奖、张果喜奖获得者;有市学科带头人;在国家、省、市各级教育教学论文比赛和佳课比赛等活动中有上千人次获奖;在各级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数百篇,在学生中,有获国际奖学金1人次,获国家级艺术金奖1人次,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各学科竞赛有600多人次获奖,其中国家级奖有40多人次。有4个学生获陈香梅奖,有两个学生被评为全国“希望之星”。有20多位同学考取了清华、北大。
近年来,全校教职工正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名师强校的办学宗旨,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努力把学校办成让永新人民满意的学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