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蒲菜(二)

家乡区县: 淮安市淮安区

风景与蒲一蒲庵。系明末清初淮上遗民诗人阎修龄(字再彭)修筑的宅园,取蒲之坚韧以自励,故名一蒲。该园位于平桥河西白马湖畔,有影阁、鹪巢、鹤墩、饮牛草堂等名胜。吴山夫《山阳耆旧诗》中评价阎修龄:“先生家世豪贵,独折节以读书取友为乐。……去城西四十里小筑一蒲庵,朝夕行吟,介然自守,不趋流俗。”丁晏《脞亭胜录》云:“先生沧桑后,隐居白马湖,与同里茶坡、虞山诸人结望社相唱和。风雅之士一时翕集,……为南北词流所宗,不减玉山雅集之盛。于世味泊如也。”一蒲庵,门临大运河,远离城市,交通便利,环境幽雅,主人又极富经济实力,曾是望社集社之所、送别之处。胡天放《送嵇二南行宿一蒲庵》诗:“送友东瓯去,因之宿一蒲。铙歌云外尽,钟磬梦中孤。晚月沉前浦,春星照大湖。往来溪上客,一夜听荣枯。”康熙中,阎修龄在河下镇买了大片院落,新建了高大华美的眷西堂、清丽轩敞的秋山红树阁等。至其孙阎詠(阎若璩之子)时,家渐落,宅第卖给程朝徵。故梁薇舟《阎潜邱眷西堂》云:“蒲庵虽小一乾坤,南有鹪巢北鹤墩。太息新城遗宅尽,秋山红树泣龙门……”

菰蒲曲。菰蒲曲在伏龙洞,主人是盐商程嗣立(字风衣,号篁村,工诗文,善书画)。程风衣在程家系庶出,其母朱氏是程朝徵妻妾中唯一的淮安人,出身寒微,生前孤立无援,很受了一些屈辱,故不愿死后随葬徽州岑山渡祖茔。程嗣立事母极孝,母卒,为其在伏龙洞附近营葬,并结庐墓侧,种花树,构亭屋,园名菰蒲曲。菰蒲曲四面环水,中有来鹤轩、晚翠山房、林艿山馆、高楼石台诸胜,名人题咏极多,四方名流过淮者争相涌至菰蒲曲,桐城方南堂等常年下榻于此。漕督常安《菰蒲曲游记》云:“淮城西北五里,为程子风衣之菰蒲曲。予于辛酉暮春往游焉。入门小桥绿柳,有山林气。坐其室,几案图书无不入古。堂之右穿修廊入,方亭后绿牡丹一本,色如绣球之新萼。一时文士群为诗歌以识其异。迤逦而北有楼,楼上悬观音大士像,即风衣手绘。色相服章,对之肃然。楼外树数株,中有银杏,高三丈、大可合抱。” 当时,菰蒲曲、曲江楼和荻庄,与扬州马氏的小玲珑山馆、郑氏休园和程氏筱园等南北呼应,成为江淮间著名的园林名胜,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文人学士。

淮安的景点中都离不开蒲的靓丽身影。边寿民“万里归来,就宅畔诛茅结屋,柴扉外,沙明水碧,荇青蒲绿。”吴进在《山阳耆旧诗》中说:“居城东湖水一曲,蒲苇绿涨,一碧无际。苇间书屋数椽,前植高梧,列以奇石曲槛,蓄法书名画古鼎彝。慕之欲造未得入者,有如倪高士之清閟阁、云林堂焉。先生雅趣修洁,垂绅佩玉,缓步逍遥,遥望之飘然若仙。”勺湖的藏经楼,北枕勺湖,俯瞰长桥烟景甚妙,有联云:“塔上铃声,城边帆影;春风杨柳,秋月菰蒲。”程锺《淮邑萧湖游览记》云:“(萧)湖之南,水田数百亩,中多菰蒲,渔艇往来,与鸥鹭相征逐。滨湖居民多食其利。西则韩侯钓台屹然耸峙,俯临清波,东望无际。”月湖(古称万柳池)的天妃宫更是以盛产蒲儿菜闻名国内外。

诗文与蒲

蒲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每年初春时节萌芽生发,作为淮安的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对此是深有感触的。他写“蒲芽”、“菰蒲”:“野笋空阶短,蒲芽出水齐。柳垂萦鹊重,花袅带蜂低。”(《书事寄晁应之》)“近郊小径绝人行,水满菰蒲取次生。沙岸雨来长集燕,桑田深处忽闻莺。”(《题唐宋辅城上小楼二首》)“孤村足雨菰蒲合,只有群蛙噪满陂。我亦闲来无鼓吹,不烦通夕短长吹。”(《宿潘君草堂闻蛙声二首》)写作为菜肴的“蒲笋”:“溪边蒲笋供朝饭,堂上图书伴昼眠。端坐穷城何所得,只收风月入新篇。”(《暮春赠陈器之》)他写“露湿蒲梢”:“弯弯凉月帖淮天,露湿蒲梢风堕莲。松盖草茵迎不至,南山桂子老秋烟。”(《题扇二首》)也写了生活化的“蒲团”:“蒲团乌皮几,密室留妙香。”(《文周翰遨至王才元园饮》)

吴承恩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中也多次写了“蒲”,充满了十足的生活气息。如:第14回《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第11段:蒲团一榻上,坐到夜将分。第21回《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第19段:行者道:“把那个耙子嘴,揣在怀里,莫拿出来;把那蒲扇耳,贴在后面,不要摇动,这就是收拾了。”那八戒真个把嘴揣了,把耳贴了,拱着头,立于左右。第51回《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第11段:行者随步观看庄景,只听得呀的一声,柴扉响处,走出一个老者,手拖藜杖,头顶羊裘,身穿破衲,足踏蒲鞋,拄着杖,仰身朝天道:“西北风起,明日晴了。”

最为精彩的是该书第八十六回,孙悟空在隐雾山打死艾叶花皮豹子精,救出唐僧以后,难友樵子拜接师徒四众入“柴扉茅舍”,抹桌展凳,奉献几品野菜酬谢。这时,吴承恩用了一段韵文,描述了淮安一带的三十几种野菜。他如数家珍地说过黄花菜、白鼓丁、马苋齿、马蓝头、狗脚迹、猫耳朵、剪刀股等等以后,复写道:油炒乌英花,菱科甚可夸;蒲根菜并茭儿菜,四般近水实清华。吴承恩用妙笔为蒲菜续写了一段趣史,为淮扬菜传扬了一次美名。

名人与蒲

枚乘与安车蒲轮。“安车蒲轮”典出《汉书·武帝纪》:“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徵鲁申公。” 意为安车的轮子用蒲草包裹,以防颠簸,用以迎送德高望重的人,表示优礼。据载,汉武帝刘彻年幼时读枚乘的赋时,赞不绝口,对其人也心向往之。即位后, 他立即派人用“安车蒲轮”,也即用当时最为隆重的方式,把枚乘接到皇宫里作自己的老师。

梁红玉与抗金菜。南宋绍兴六年,梁红玉随丈夫驻军淮安,回到了阔别多年但已成了一片战争焦土的家乡。在与金兵作战中,她和部下被重重围困,敌军只围不攻,志在消磨。内缺粮草,外无援兵,野菜行将挖尽。只剩下河里蒲苇茂盛得无边无际,青青复青青。也许大清早吧,这上过疆场、下过厨房的女子来到河边,想这蒲草也许可以下咽。于是,挽长袖、出素手,层层的蒲苇倒下去,剥了老叶煮那雪白纤纤的茎,果然味美。那河中之蒲,亦善解人意,割了又长。让这女子和她的兵将挨过饥饿,重整旗鼓,最后战退了金兵。因此,在淮安的民间,蒲菜有一尊贵的大号:抗金菜。

文人与蒲菜。久享盛誉的淮安蒲菜,倍受文人墨客的赞美。清朝段朝端作《春蔬》七首,开篇即是蒲菜:“春蔬哪及吾郡好,入馔蒲芽不论斤。”明朝顾达《病中思乡》诗曰:“一箸脆思蒲菜嫩,满盘鲜忆鲤鱼香。”病中的顾贯初思乡想到的是故乡的蒲菜、鲤鱼;阮葵生则岁岁年年“远心长日绕菰蒲”。

地名与蒲

蒲葭巷。该巷在淮安城西长街的南段,巷呈东西走向,由西长街通往月湖(古万柳池),因月湖中遍植芰荷蒲苇而得名。该巷曾名“蒲家巷”,后改为“蒲葭巷”。蒲葭巷中有明代建成的名动楚城的道教建筑二帝祠,二帝祠东侧有园灵道院(昭忠祠)。据记载,晚清诗人徐嘉、医学家吴鞠通等曾在该巷中居住。山西巡抚丁宝铨少年时,每晚与好友田毓璠(鲁渔)一起到蒲葭巷二帝祠内夜读。

个人主页:http://abc.wm23.com/Renenl

家乡衔接:http://www.wutongzi.com/kan/jiangsu/huaian_huaian.html

 

王蕾Renenl(2014-04-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