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著名古琴家夏一峰(一)

家乡区县: 淮安市淮安区

夏一峰,生于1883年,卒于1963年。原名福云,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少时父母双亡,家境贫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即夏一峰十二岁时,入淮安一道观做小道士,跟随道师学习吹横笛和唱昆曲。十五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因其不凡的音乐才能,遇淮安著名琴家杨子镛在道观内为游客展琴操缦,被杨子镛看中后收为徒弟,传授古琴演奏技艺,成为杨子镛的开门弟子。后又向乔子衡的女弟子许老太请教琴艺,学习勤奋刻苦,冬夏不辍,琴技进步迅速。以致于数年后杨子镛也不由得赞叹道:“今日夏一峰的弹琴功夫较我为深。

1921年,夏一峰客居南京,在金沙井崇善堂从事慈善工作。1934年,先生在南京加入“青溪琴社”,由于南京交通便利,南北各地琴家经常相聚于此,因而有机会结交各地琴家,相互切磋,博采众长,逐渐形成自己“稳健细腻,声情并茂”的演奏风格,琴艺更臻纯熟。 20世纪30年代,夏一峰就以演奏《良宵引》、《静观吟》等著称于世,赢得古琴界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夏一峰被聘为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当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曾任江苏省、南京市政协委员,南京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1954年12月,他和民族音乐家甘涛(南京人)发起组织“南京乐社”,任副社长,与刘少椿、王生香、赵云青等琴家常公演于社会,受到好评,对发展和延续古琴艺术多有贡献,更为培养古琴演奏技艺接班人作出较大贡献。

1956年,杨荫浏先生在《古琴曲汇编》第一集中说到,夏一峰“常住南京,生平除教人弹琴以外,在一个‘善堂’中任管理员。解放前生活很苦,妻帮人家做活,他自己主要是靠从‘善堂’每月领到的两斗米过活。解放后得到政府照顾,才真能安心研究古琴技术。”

夏先生一生清贫,所幸是最后得到了“善终”。据梅曰强(夏一峰弟子,广陵派第十一代宗师)回忆:“头一天我们还在老师家弹琴,第二天又去老师家,师母就跟我们讲,‘你们老师昨个晚上睡得好好的,今早就没有起床了’……”其时为1963年,享年80岁。

1983年,南京市举办了“纪念古琴家夏一峰诞辰100周年古琴演奏会”,以表达对他的缅怀与崇敬。

家乡衔接:http://www.wutongzi.com/kan/jiangsu/huaian_huaian.html

个人主页:http://abc.wm23.com/Renenl

 

王蕾Renenl(2014-04-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