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陵景区由禹陵、禹庙、禹祠三大部分组成。
禹陵面临禹池, 前有石构牌坊,过百米甬道,有“大禹陵”碑亭,字体敦厚隽永,为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南大吉手笔。禹庙在禹陵的东北面,坐北朝南,是一处宫殿式建筑,始建于南朝梁初,其中轴线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午门、拜厅、大殿。建筑依山势而逐渐升高。大殿为重檐歇山造,巍然耸立,殿背龙吻鸱尾直刺云天,背间“地平天成”四字为清康熙题跋。禹祠位于禹陵左侧,为二进三开间平屋,祠前一泓清池,悠然如镜,曰“放生池”。
大禹陵为我国东南久负盛名的胜迹之一,进口牌坊镌刻“大禹陵”。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
2理解
编辑
史籍记载,夏启和少康都曾建立禹庙,但已难考。今庙始建于梁大同十一年,历代屡建屡毁。现存大殿建筑系1934年重建,其他部分大都清代重建。保留明代建筑规模和清代建筑风格。中轴线上有午门、祭厅、正殿3进,顺山势逐步升高,殿前铺设石阶。正殿5间,高24米,1953年重建,钢筋混凝土结构,仿清代木构建筑形式,重檐歇山顶,气势雄伟。内有大禹立像,高2.8,禹庙风光(15张)5米,雍容大度,光彩照人。像前楹柱上书“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一联。午门前有岣嵝亭,内设明代翻刻的湖南衡山岣嵝碑。碑高3.9米,刻77字,内容为歌颂大禹治水之功,字体奇古,碑文传为夏禹治水时所刻,应是谬传 。碑文下附有释文。庙东侧有石亭,中设略呈圆椎状的石一块。石高2米,顶端有圆孔,传为禹下葬时所用。石上刻有古隶,又有宋元题刻。庙周群山逶迤,苍翠绕合,庙宇高瓦飞檐,红墙四围,气象庄严。
3延伸
编辑
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始建,宋政和四年(1114)改为“告成观”,后复为禹庙,历代均有兴修。以南宋绍熙三年(1192)、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清嘉庆五年(1800)、民国22年(1933)等四次维修规模为最大。今庙为清初建筑,坐北朝南,围以丹墙,东西辕门相对而立,中轴线上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午门、祭厅、大殿,皆依山而建,逐级升高,两庑偏殿,左右对称。午门单檐歇山顶,次间梁柱用垂莲悬柱。祭厅亦为歇山顶,抬梁结构。大殿于民国22年(1933)重建,仿清初木结构式样,钢筋混凝土结构,双重檐歇山顶,1979年重修。大殿五开间,面宽23.96米,进深21.55米,殿高24米。殿内大禹塑像高5.85米,金柱上四副楹联由书法大师沙孟海、启功、赵朴初、王蘧常书写。殿前左右两庑分设东汉太守马臻、明代知府汤绍恩治水功绩展览。大殿之东小丘上有高二米余之“窆石”,相传为大禹下葬所用,石上有汉唐以来的众多铭文。
处于中、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丰富,湿润温和。“三大盆地”气候各具特色,局地性小气候资源丰富,但洪涝、干旱和低温冷害等常有出现。
常年平均气温16.5℃,极端最高气温39.5℃,极端最低气温-10.1℃,≥10℃的活动积温在5200℃以上,80%保证率为4800℃以上,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常年平均出现在4月上旬中期。
初霜一般出现在11月中旬后期,终霜一般出现在3月下旬前期,无霜期年平均为238天。
4禹陵
编辑
概况
大禹陵是我国古代治水英雄、开国圣君——大禹的葬地,位于绍兴市东南郊会稽山景区内,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东南的一大名胜古迹。
据文献记载,尧舜时代,洪水泛滥,人民深受其害,禹受命治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苦心劳身,历尽艰辛,终于治平洪水;继而大会诸候于会稽,计功封赏,死后葬于会稽山。禹子启即位后,每年春秋派人祭禹,并在南山上建了宗庙,禹的五世孙少康即位,派庶子无余到会稽守禹冢,并建祠定居。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现在禹陵附近的禹陵村住户多为姒姓,就是禹的后代,如今已传至一百四十四世。绍兴成为人们祭祀和瞻仰大禹的圣地。
大禹陵景区由禹陵、禹祠、禹庙三大建筑组成。从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的“大禹陵”坊额的牌坊进入神道,两旁陈列着12对神兽,过禹贡桥、青石棂星门,拾级而上,便到达“大禹陵”碑亭,碑上所镌三字为明绍兴知府南大吉所书,笔力遒劲,气势不凡。陵左侧是禹祠,即姒姓家族的宗庙,祠内有一千年古井——禹井。陵右侧为禹庙,是一组宫殿式建筑群,自南而北依次是照壁、岣嵝碑亭、午门、拜厅、大殿,配以窆石亭、宰牲房、菲饮泉等景点,依山傍水,气势恢宏,景色秀丽。
大禹从冀州开始,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决定采用因势疏导洪水的办法。当时的绍兴地区也受到洪水的祸害,被称为荒服之地。大禹治水到了这块荒蛮之地,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人民得以从事垦殖为生。
大禹陵票价50每人。
大禹曾在绍兴娶涂山氏为妻,新婚第四天,便离家治水去了。他婚后离家十三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传是夏禹的陵墓。夏禹是上古时代一位伟大的治水英雄,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君,被后人尊为“立国之祖”。大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池岸建青石牌坊一座,由通道入内,旧有陵殿,已废。今有1979年重建的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通道尽头,内立明人南大吉书“大禹陵”三字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辩碑和禹穴碑,系前人考辨夏禹墓穴所在而立。陵左侧有禹祠,为近年重建。陵右侧有禹庙。史籍记载,夏启和少康都曾建立禹庙,但已难考。
今庙始建于南朝初,历代屡建屡毁。现存大殿建筑系1934年重建,其他部分大都清代重建。中轴线上有午门、祭厅、正殿3进,顺山势逐步升高,殿前铺设石阶。正殿高24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仿清代木构建筑形式,重檐歇山顶,气势雄伟。内有大禹立像,像前楹柱上书“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一联。午门前有岣嵝亭,内设明代翻刻的湖南衡山岣嵝碑。碑文传是夏禹治水时所刻,应是谬传。碑文下附有释文。庙东侧有石亭,中设略呈圆椎状的石一块。石高2米,顶端有圆孔,传为禹下葬时所用。石上刻有古隶,又有宋元题刻。
龙杠
大禹陵座东朝西,自然环境优美。入口处的大禹陵牌
坊前,有一横卧的青铜柱子,名龙杠。龙杠两侧各有一柱,名拴马桩。凡进入陵区拜谒者,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须在此下马、下轿,步行入内,以示对大禹的尊崇。龙杠上有“宿禹之域,礼禹之区”的铭文。
牌坊
高12米、宽14米的大禹陵牌坊,系用石头建造,高大古朴。牌坊顶为双凤朝阳,庄重典雅,雕刻精美。柱端为古越人崇拜的神鸟——鸠。1995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为其题写的坊额“大禹陵”,更为禹陵增辉。
穿过牌坊后,进入神道。神道两旁安放着由整块石头雕塑的熊、野猪、三足鳖、九尾狐、应龙。相传这些神兽都是帮助过大禹治水的神奇动物或大禹自己所变。
大禹陵碑亭
从神道经禹陵广场,跨过禹贡大桥,站在甬道前古朴简洁的棂星门下,即可望见大禹陵碑亭。甬道是一条古柏夹峙、拾级而上的石板路,庄严幽深。高大肃穆的大禹陵碑,“大禹陵”三字系明嘉靖十九年(1540)绍兴知府南大吉楷书并勒石,豪放而雄浑,有顶天立地之气概。漆以朱红,耀眼夺目。碑前的两棵百年盘槐,夏天碧绿葱茏,冬则虬枝如铁。
碑后是禹王山,相传大禹即葬于此。
大禹陵碑的右侧,是咸若亭、碑廊和菲饮泉亭。咸若亭为宋隆兴二年(1164)所建的一石结构亭,六角、攒尖、三层、镂空雕饰,极具地方特色。“咸若”一词源于《尚书·皋陶谟》中皋陶与大禹讨论如何实行德政、治理国家时大禹的一句话:“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意为万物若能顺其自身的规律,就能得到它的好处。亭子上面有“好生遗化”四个字。建此亭,不仅是颂扬大禹的教化之德,更表达了人民对君主的美好期望。
碑廊
陈列着部分祭禹碑,主要有秦始皇祭禹陵所留《会稽刻石》等。
在菲饮泉旁,有一眼泉水四季不涸,清凉甘洌,人们饮水思源,禹功大德盛,便用大圣人孔子的评价“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的话名此泉为“菲饮”以纪念、缅怀大禹。此亭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之亭为1933年重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