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市的学校

家乡区县: 浙江省桐乡市

桐乡市的学校(除了乡镇的学校):

高等院校: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浙江理工大学(筹建)科学与艺术学院、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桐乡市教师进修学校、嘉兴教育学院桐乡校区

普通高中: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中学、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浙江省桐乡市茅盾中学、浙江省桐乡市第二中学

职业高中:桐乡卫生学校、桐乡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桐乡市高级技工学校

 

 

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

办学规模

桐乡校区是浙江传媒学院的三个分校区(老校区、下沙校区、桐乡校区)之一。校区坐落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书法之乡---桐乡市,选址位于梧桐街道庆北西区(文教区),第一期校区占地面积50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规划在校生规模5000人,校区于2010年10月 12 日破土动工,当年年底前将完成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食堂等主体建筑的结顶,并计划于2011年5月份竣工,2011年秋季投入使用,一期土建总投资达5.68亿元。

专业设置

桐乡校区设有文化创意学院、文学院、管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和音乐学院等5个二级学院,开设了文学、艺术设计、摄影、会展、公共关系、文化创意、文化产业管理等23 个本专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并将创造条件积极拓展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同时开展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与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桐乡校区将依托长三角地区、浙江省和桐乡市的产业优势和地域文化特点,通过对浙江传媒学院相关专业的优化组合,以创意和设计类为核心,构建特色专业群,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桐乡校区将在现有的学校管理模式之下,积极探索新的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实施以条块结合和扁平化管理为特征的管理运行体制来提升校区的办学效益。

 

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

历史名校

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 桐乡市高级中学,位于中国杭白菊之乡——桐乡。菊香飘溢的水乡,源远流长的文化,八方才俊的智慧,铸造了桐高优秀的品质。学校创办于199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亲自为学校题写校名,著名书画家钱君陶先生题写校训,原北京大学校长吴树青先生题写校风。1996年学校被浙江省教委认定为省一级重点中学。

校园环境

学校位于市区中山西路,占地150余亩,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各种教育教学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学校网站、电视台、广播站、电子阅览室、图书馆、多媒体教室、数字实验室、演播厅、计算机房等一应俱全,藏书10万余册,订阅全国各类报刊400余种,还有400米八跑道标准塑胶田径场。校园环境优美,构筑了精致的园林小品、文化石、孔子铜像、文化长廊、名人雕塑等校园人文自然景观,营造了高雅的文化氛围,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突显出校园高雅、向上的育人环境。

办学宗旨

学校提倡“文明、勤奋、质朴、进取”的校风,“勤学、多思、尊师、守纪”的学风,“严谨、务实、敬业、创新”的教风和“团结、求实、高效、廉洁”的领导作风。全体师生以高标准,严要求,争第一,创一流,顾大局,重团结,讲奉献,比实干的创业精神,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跻身全国示范性重点高中行列。

 

浙江省桐乡市茅盾中学

学校简介

学校占地220亩,投资8000万元,建筑面积49530平方米。现有高中教学班61个,其中1个是“中加高中实验班”,在校学生3100余人,全校教职工有250人。

办学理念

茅盾中学立定了“学习茅盾,自强不息”的校训,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每一名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让每一名学生得到最优化发展”,把“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勇于创新”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倡导科技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弘扬名人文化,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选择能力、实践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控制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思维习惯、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规律的生活习惯。使每一位学生在中学时代就树立起责任心、进取心和自信心,为高等学校输送优秀生源。

教学特色

茅盾中学以教学为核心,狠抓教师教育科研。目前共有3项国家级课题子课题,5项省级课题,6项地市级课题,另有37项课题在桐乡市立项,有300余篇论文发表或获奖,课题层次之高,数量之多,在嘉兴市名列前茅。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本,教育科研兴校的教育思想体系已在该校教师中达成共识。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几年来与加拿大英皇学院、美国奈亚克学院、澳大利亚贝尔蒙高中、德国罗堡皇宫高中、法国国际艺术交流协会等进行友好交流。2005年8月,经浙江省教育厅和加拿大BC省教育厅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备案(批准书编号:PDE33CA5A20050024N)。举办“中加高中实验班”。加拿大多元文化国务部长陈卓愉先生亲临该校参加该班的揭牌仪式。

茅盾中学作为窗口学校,校园布局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景观,引入生态园林理念,把茅盾先生作品的文化内涵融入到环境绿化中去,倡导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整个校园布局有序大方,绿草茵茵,环境幽雅,明净美丽。几年中,先后接待了参观、交流、巡视的客人达200多批,上万人次,已成为桐乡教育的一大亮点。

近几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浙江省二级重点中学、浙江省卫生先进单位、浙江省绿色学校、嘉兴市文明单位、嘉兴市教科研基地、嘉兴市先进基层党总支、桐乡市五四红旗团委、国家级教育资源库建设研究项目合作校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验学校。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省委书记张德江陪同下来该校视察时,在肯定该校办学方向的同时,留下殷切期望:“这所以茅盾先生命名的学校,一定要把她办好”。浙江省教育厅侯靖方厅长来校时说:“不把茅盾中学办好,对不起茅盾先生老人家”。校这种成功的模式,在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得到了省政府、省教育厅的肯定和表扬。浙江《教育信息报》以“重在制度构建,本在教师学生”为题在头版专题报道了该校成功的办学成果。学校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创建特色学校,培养创新人才。为建设文明新校、文化名校、素质强校而不懈努力。

(这是我的母校哦!)

 

桐乡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学校简介

学校建筑面积120866平方米,教学大楼建筑面积为47760平方米,现有实训实验设备总价值2700多万元,共有服装实训工场19个,机电实训工场10个,汽修实训工场8个,网络实验室2个,旅游烹饪实训工场16个,商务外贸、财会实训工场8个,工艺美术实训工场6个,模拟餐厅、模拟客房6个,舞蹈形体房2个,多媒体教室18个,计算机机房28个,各类校外实训基地20多个。

学校现有全日制教学班165个,在校学生5364人,在编教职工347人,本科以上学历286人,硕士研究生16人,高级职称85人,双师型教师139人,技师61人,高级技工45人。实施名师培养工程,着力培养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名师,目前有嘉兴市、桐乡市学科带头人11人,桐乡市骨干教师27人;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已经建立起一支师德过硬、教育能力强的班主任队伍。

学校设有八大类21个专业,服装专业、商务外语专业是浙江省示范专业,计算机、财会、旅游、烹饪、动漫专业为嘉兴市示范专业。按专业分服装与艺术部、外贸与财经部、旅游与烹饪部、信息与机电部、升学预备部五个专业教学部,实行校部二级管理模式。

学校坚持“德育为首,专业优先,技能本位,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学会做人”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根本任务,开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思想品德高尚、身心健康、举止文雅的准职业人。学校年年被评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任务,走校企合作、产教研结合办学之路,每年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1500多名和向大专院校输送300多名优秀毕业生。技能竞赛、文体比赛成绩斐然。近三年有43人次获省学生技能大赛奖项,其中有3人次获国家级奖项。目前,全校师生正奋发有为铸就新的辉煌。

校企合作,社会培训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该校的校企合作呈现起步早、发展快、效果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订单培养:订单培养主要有:乌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旅游、烹饪订单班”、桐乡新时代花卉园艺有限公司“园艺订单班”、桐昆集团“桐昆班”、桐乡市金伟电子有限公司“外贸、电子电工订单班”、桐乡市衣丽服装设计有限公司“羊毛衫工艺与设计订单班”、巨石集团“数控、机电订单班”。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就业推介机制:目前该校与浙江桐昆集团、桐乡市易盛外贸有限公司、衣丽服饰设计有限公司、桐乡东方大酒店等24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向企业输送毕业生。近三年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企合作人才招聘会,每次均有1000人以上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

3.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进行技术研究和合作制造。

学校与桐乡市易盛外贸公司共同斥资创办的嘉艺服装研究所,通过技术合作和技术服务,研究所对相关企业技术水平提升发挥积极作用,已完成服装新款设计5000余套件,还参与毛衫产业、皮草产业内50多家毛衫企业皮草企业的产品研发以及各类演出服装设计、制作368套件,服装配件制作65000多个。

以引厂进校为突破口,推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向深度发展。该校与桐乡市衣丽服饰有限公司采用引厂进校方式开展校企合作,学校提供实训室用房和现有设备,企业投入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共同建设生产型实验工厂,把企业的部分生产任务放到实验工厂里完成,学校组织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参加技能学习,使专业技能学习直接与产品生产相结合、岗位工作与技能学习相结合,该专业的试点成功为学校今后推进校企共育实训基地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4.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面向企业、社会的职业培训。

学校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三年来,通过多种形式,共完成了农村劳动力培训7291人。其中转移就业培训3611人,获得了国家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农技培训3680人,获得了省农业厅的农业技术资格证书。它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为我市一大批企业产业升级、产品质量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新浪微博个人主页:

http://weibo.com/u/2803317892

网络营销能力秀个人主页:

http://abc.wm23.com/fanyiting

 

FYT(2014-04-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