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采茶戏,戏曲剧种,是黄梅采茶戏传入湖北阳新后,与当地花灯戏相结合,约于清道光年间演变形成。与江西武宁、瑞昌的采茶戏互有影响,后吸收了汉剧的剧目和表演。唱腔有北腔、汉腔、叹腔、四句腔四大主腔,还有多种小调。解放前只有半职性的“呼拢班”,解放后,成立了专业剧团,对声腔、剧目进行了挖掘整理。于清朝中期形成独立的剧种,已有200多年历史,有传统剧目200余个.
阳新采茶戏,至今已两三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阳新就出现茶歌和民歌小调为唱腔的“花灯戏”,这是采茶戏的雏形。
在"花灯戏"发展为“采茶戏”的过程中,黄梅戏和汉剧的传入,在道白、表演、板式等方面给予阳新采茶戏很多影响,至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它已成为独具风格、行当齐全的地方剧种,剧目多达一百多个,还涌现出如李盛满、徐世怀、陈新岩等名演员。
主体声腔富于板式变化,曲调柔婉优美,彩腔有小调插曲40余支,表演热情奔放、质朴浓烈,采用方言演唱、人声帮腔,长期以来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全县乡村戏剧团高峰时多达300余个。县采茶戏剧团成立40多年,排演了一大批优秀剧目,《三姑出宫》、《闯王杀亲》、《张无奈拾印》、《载梦的小船》等曾获得多项省级大奖,涌现了一批国家级编剧、作曲、导演及演职人员。1974年,毛主席在武汉东湖观看了移植剧目<平原作战>和<杜鹃山>选段的电视实况演播。
阳新采茶戏音乐由正腔、彩调、击乐构成,正腔包括“北腔”、“汉腔”、“叹腔”、“四平”等,可塑性大,板式变化多,表现力强。彩调节奏明快,包括民歌、灯歌、田歌以及从说唱音乐中吸收过来的道情。
采茶戏的演唱形式是“时唱时和,锣鼓伴奏”,唱、做、念、打融为一体,配合默契。
我的主页网址:http://abc.wm23.com/kewei0330
梧桐子家乡网址:http://wutongzi.com/kan/hubei/daye.html
我的淘宝店铺网址:http://shop103823367.taobao.com/我是唯依201314
我的博客网址:http://i.blog.sina.com.cn/blogprofile/index.php?com=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