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剧,也叫祁阳戏,楚南戏,因发祥于湖南省祁阳县而得名。明朝中叶,“弋阳腔”传入祁阳,与本地的民歌、小调相结合,形成了祁剧的雏形。明嘉靖时,祁剧已初具规模,明末清初相当盛行。现在,湘南、湘西、赣西南、桂北、粤北、闽西甚至新疆等地都有祁剧演出。 祁剧在发展中形成了永河、宝河两大流派,但舞台语言均统一用祁阳官话进行表演。祁剧的传统剧目多达900多个。其唱腔有高、昆、弹三种声腔,音乐曲牌很丰富,现已整理刊印的达1000余阙。祁剧音乐声调高亢,独具特色,乐器主要有高音战鼓、帽形燥鼓、硬弓祁胡等。为适用这种高声调,故须生用沙音,以显其苍老;小生用子音,以显其文秀;旦角用窄音,以显其秀媚;花脸用霸音或喝音,以显其粗豪。祁剧脸谱通常以红、黑、白三色为基色,调色开脸,从鲜明的色调、纵情的线条、精巧的图案、生动的写意中,把不同人物形象勾画得栩栩如生。祁剧的表演风格,就弹腔戏而言,粗犷而朴实,动作幅度大,唱腔慷慨沉雄,富于山野气势。高、昆戏则表演细腻,唱腔委婉柔美,具有人物的文雅蕴籍风致。祁剧的“马路”在戏曲表演中最有特色,各个行当根据角色的不同和剧情的需要而改变“马路”的风格,既丰富多彩,又别具一格。
解放后,祁剧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60年代,毛泽东、周恩来、贺龙、陶铸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观看过祁剧演出,周总理还两次接见过祁剧演员并作出了“要发展祁剧”的重要指示,给予祁剧极大的关怀和鼓励。如今,祁剧之花正日益鲜艳、清香四溢。
分布区域
祁剧流传相当广泛,在湖南,主要活跃在永州、衡阳、邵阳、郴州、怀化五个市。80年代,国内共有22个省、市、县办祁剧团,民间祁剧团达几百个之多。至今祁剧在广西的全州、桂林、柳州,福建的宁化、清流、永安,广东的韶关、梅州、潮州、汕头等地区还相当盛行;在新疆、贵州、云南等省(自治区)的一些地方也广为流传。
历史渊源
祁剧戏班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是清康熙年间的老春华班。祁剧不仅在本省广泛传唱,越演越大,而且纷纷向其他省份和地区蔓延和流传,进入了鼎盛时期。到清道光年间,祁剧已由收徒传艺、发展为创办科班培育人才。清同治年间,左宗棠收复新疆时,随军带去一个祁剧班,并在当地扎根,长演百余年而不衰,为宣传内地文化,增进民族了解和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清中叶和民国时期,祁剧与桂剧、赣剧、闽西汉剧、广东汉剧等在形成与发展上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对这些剧种的形成、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戏曲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基本内容
祁剧历史悠久,剧目非常丰富,唱腔由高腔、昆腔曲牌体和弹腔板腔体三大部分(俗指高、昆、弹)组成。祁剧的音乐广泛而严谨,由声腔、曲牌、锣鼓经、器乐、演奏组成,形成了内容丰富、完整独特的音乐体系。
一、高腔 源于江西“弋阳腔”,它形成于元末明初,旧时演唱方式是无管弦伴奏,是以徒歌形式来表现,在演唱中以一人领唱,众人帮腔于连头尾句。剧目以《目连》、《观音》为主。剧旨是忠孝节义,因果报应。剧中百戏杂呈,杂耍、高脚、哑剧、倒大树、大上吊、杀叉等各种形式都有,天堂、地狱、人间相互交错,将古代祭祀和现代艺术相结合,具有原始浪漫色彩。祁剧高腔曲牌有200余首,剧目有131个,(正本25个,散折106个)。
二、昆腔 形成于明万历年间,江苏昆山腔传入祁阳,结合祁阳地方语言,文化沿习,并吸收祁阳其它民间音乐素材,不断充实丰富而成为“祁昆”,其演唱对发声用气口法、润腔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伴奏乐器,以竹笛为主,也有加入大唢的全台演员“合唱”,轻柔细腻的曲声和飘荡的笛声与高亢的大唢声溶为一体,确有一种幽深之感。表演风格上,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旋律优雅,以古朴见精美、平和中藏深奥,是颇难掌握的腔系。主要剧目有《岳飞传》、《鹿台饮宴》等,昆腔曲牌有200多支,剧目有30个(正本4个,高昆合演正本8个,散折18个)。
三、弹腔 分南、北路,男女分腔比较严格,南、北路旋律,可相互揉和应用。弹腔多演历史故事,褒忠贬奸,扬善惩恶,表演手法千姿百态,武戏的表演宛如战场对阵一样,一刀一枪有很多是真功夫,双方配合默契,融进舞蹈造型而成。
1、南路 南路为二黄,多用于表现言情、叙事。它的音域宽、底音厚,能丰富感情,其板式结构有三眼一板的“慢皮”、“阴皮”一板一眼的“二六”、“数板”,“联弹”,有板无眼的“二流”、“摇板”等,南路的剧目有248个(正本70个,散折178个),如《二度梅》、《法场换子》等,南路的主胡定弦为(5—2)弦。
2、北路 北路为西皮。多用于昂扬向上,果敢坚毅的武戏场面。它音域高亢激越,节奏分明,其板式有三眼一板的“慢皮”、“丢句子”,有一板一眼的“二六”,有板无眼的“散板”、“八板头”、“倒三秋”。剧目有427个(正本128个,散折299个),如《定军山》、《闹淮安》等,北路主胡定弦为(6—3)弦。
锣鼓牌子名称有50多种。如带“头”字的就有“大吉头”、“小吉头”、“三吉头”、“四吉头”、“飞头”、“撇头”、“连头”、“收头”等27种。常用的“锣鼓经”直接与剧目中的情节挂勾,不但要规范整个舞台演出的节奏,而且在唱腔“起”、“刹”和念白的语言段落上,起到汉语标点符号的作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