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的元宵游灯

家乡区县: 福建省仙游县

元宵观灯之说古来有闻,而“游灯”则为兴化独有习俗。探其源则蕴藏着一个传奇故事,流传至今更能体现其文化品位,成为民间一喜闻乐见的艺术,被列为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甚受重视和保护。  游灯源于仙游县南郊称“南方”一带(另有城南的虎啸潭之说),传说时为明嘉靖年间,倭寇侵犯莆仙,一支倭军自莆田沿海登陆,一路进军仙游,烧杀掳夺,沿途民众自发组织民军,进行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保卫家乡保卫国土,体现了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因戚继光带领的救兵尚未赶到,仙游城郊多数人加入民军,保卫县城。因留守家门的多为妇女和老少,都非身强力壮之辈,妇女们便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排演一出“空城计”阻敌来犯:她们通知家家户户把家中的各种能遮风的灯具挂在长绳之上,每米系上一盏灯,十来盏一串,首尾两人拉着,一串接一串,往田野山坡进发,木兰溪南岸一时灯光闪闪。隔岸相望不见首尾,成一条无限长的灯龙,蠕动在山间田野。准备攻城的敌军在溪北以为隔岸兵力不可估算,吓破了胆,寸步不敢移动。

次日戚家军赶到,与民军配合在西门外的“七级”地方浴血奋战,敌军向西败退,于龙华磨头一带被我军民彻底歼灭,结束了一场反侵略战争。时值正月中旬元宵前后。当年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寿年丰。次年人们为了纪念灯龙退敌的“空城计”胜利,于元宵时按上年形式全村拉着灯龙畅游村前户外,并抬出神像,祈求神明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后来年年举行这活动,遂成民俗。此为元宵游灯之起源。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改拉绳灯龙串为木板条装灯,统一灯饰,一直沿用至今,灯笼上还打着姓氏。各村相互模仿,在元宵之夜,莆仙许多村都游灯,巡游路程为二至三公里,灯龙经过大门口时,挨家挨户放鞭炮燃篝火,以迎神祝福。

共和国成立后,有的地方更新游灯队伍,改进灯具,用各种各样的艺术彩灯,插进各种戏剧化妆的经典故事、十音八乐、标语牌、舞蹈、彩车、车鼓、舞龙耍狮,其艺术性极高,文化品位也越来越高,是一项融文化艺术、娱乐、宣传为一体的民俗活动。彩街巡游时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仙游县的枫亭可算一最,引来各级媒体的彩编播放,今已逐级上报申遗。

游灯,从反侵略战争烽火中产生,从庆祝反侵略战争胜利的纪念活动中发展沿续,又从生产力不断发展和民生不断提高中逐步提高其文化和艺术品位,它展示了莆仙人民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物质生活及人们的精神面貌进步的画面,其价值无不为人们所赞叹!它将永远被人们重视且沿续和光大。

小仙游(2014-04-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