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皱构造
分布于三清山的北西、北东部,为由南华系—志留系沉积盖层组成的北东向侏罗山式褶皱。在区域上本期褶皱常被侏罗纪以来的地层不整合覆盖,故推断其应为印支期褶皱。主要有:
(1)黄土岭复式背斜:位于三清山北西部的黄土岭一带,属于区域上的黄土岭—开化复式背斜的一部份,其轴线走向北东,褶皱向北东倾伏、向南西撒开,区内延长约15km。轴面近直立,两翼产状比较紊乱,北西翼产状较陡,为300~350°∠30~75°,南东翼产状较缓,为120~150°∠30~60°。核部地层为南华纪地层,翼部地层由震旦纪—奥陶纪地层组成。南翼出露较广泛,常形成一些次级背向斜构造。
(2)华眉山向斜:分布于三清山的北东部,其轴线走向北东—南西向,其南西端起于怀玉山岩体旁侧,北东端经源头向区域上延伸,轴线走向67°,北西翼略陡,倾角40°~60°,南东翼较缓,倾角30°~50°。核部地层为早奥陶世印渚埠组,翼部由晚寒武世地层组成[1] 。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