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渭源一中

家乡区县: 甘肃省渭源县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根据社会各界的愿望和当时大批小学生无力去外地求学的困难状况,热心地方教育事业的张亨(字嘉民,当时在北关张氏小学任教)倡导创办渭源中学。1943年1月,成立了“筹备委员会”。筹委会由戴爵伯(商会会长)、禹仲珊(城区小学校长)、冯子厚、冯子万、周友笙、张哲溪、张亨七人组成。公推张亨任主任,禹仲珊任副主任,并承报县政府备案。同时,筹委会向社会筹集募捐法币11万元;县政府以开辟“首阳门”(西门)拍卖城外公地筹措了26万元;渭源县五竹乡教育工作者杨华亭捐法币1万元;另外,临洮县商人王志英先生慷慨解囊捐献银元500元作为助学金。是年,修补粉刷了文庙东西廊房10间(可容2个教学班),购置了桌凳及少量的教学设备,秋季招收男女学生80名,分甲、乙两个班。次年,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建成土木结构二层教学楼2栋(20间,可容4个教学班),讲演亭一座,教师宿舍4栋。初具规模后,经筹委会推荐,由县政府呈报省教育厅核准,正式建立“渭源县初级中学”,委任张亨为首任校长

建校初期,学校教师缺乏,校长张亨聘任漆映琳(渭源县锹峪乡人,北京辅仁大学毕业,当时在临洮中学任教导主任)为教导主任,聘请本地闲居的大学生郭世雄、张允中、郭世恩、郭世绪等,以及公务员中的高中毕业生原书龄、张季伦、谢劲夫、张问仁、徐树梧、李俊杰、王宾、罗宜轩、王鉴、韩缙、魏璇等作为义务教师。省教育厅承认、批准为正式学校并拨经费后,才开始聘请专职教员,教学工作走上正轨。

学校刚成立,由于教学人员少,当时一人兼数职,张嘉民任校长,并兼任甲班班主任;漆映琳任教导主任,并兼任乙班班主任。

建校初期,学校条件非常简陋,学生上晚自习点着菜油灯,住校学生睡的是草铺。教师的待遇也很低,月薪每人发给9升粮食(135市斤)。

学校建立后,教学班级和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教学班由两个增加到四个,学生增加到160多人,教职工由13人增加到14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秋季,学校已发展到6个教学班,学生人数增加到240多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秋,学校开始设立高中部,首次招收1个高中班,大约40多人。此时,班额增加到7个。

建校初期,开设的课程有:公民、国语、英语、算术、代数、几何、化学、历史、地理、生理卫生、动物、植物、体育、音乐、美术、劳作等。

渭源初级中学的建立,结束了渭源县没有初中的历史。到1949年8月解放时,已有四届初中生毕业,为地方培养初中毕业生300多人。

梦未央(2014-04-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