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韵 内乡
家乡区县:
秋期如约不须催”,随着露白秋深,大地已是“黄菊侵层峦,红萸染疏林”了,金风送爽好个秋之时,正所谓“季秋之月,鞠有黄花”(《礼记》),为菊之最佳时节。我站在阳台上,欣赏着一盆盆一丛丛一蔟蔟姹紫嫣红舒绽花容金盏流苏,恍若一支支一个个溢光流彩的金矩,我的思 绪就悠悠然飘回到故乡,追忆起那诱人的郦菊香韵。
郦菊者,内乡之谓也。
内乡县春秋为郦邑,秦汉设郦县,隋时称菊潭县,为菊花源地,自古素有“菊乡”之誉。范晔《后汉书》详尽记载:“南阳郦县北八里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极甘馨,……此菊茎短花大,食之甘美。异于余菊,广又收其实,种之京师,遂处处传植之。”可以认为菊花原产地即在古郦县今天的内乡一带。菊花在我国的栽种史有三千多年了,但自古育菊第一人,当推为东汉胡广,史载经他培育野生菊品种多达31种。经过世代爱菊者的悉心培育,至宋时,刘蒙泉编写的我国第一部菊书《菊谱》中,记载名菊有35种,到明代李时珍时,已是“菊之品九百种”,菊品达到第一个高峰期。到了近代,达到一千余种。据统计,现今菊花品种已多达三千多种。据说,英帝国维多利亚女王的百花苑中菊花圃里,还插有标志牌明示“菊花·中国内乡”。
有关菊潭在内乡有个美丽的传说:西天瑶池王母娘娘寿诞欢庆时,喝了百花众仙为她特酿的“百花琼浆”,仙颜大悦,分封众花仙领地,当菊花神飞临人间选挑封地时,看到伏牛山南内乡山青水秀,景色宜人,分外喜爱,就在这里广撒花种,又挖一泓碧潭浇花,这就是“菊潭”……老人们说,菊潭的水甘冽醇美,水面上常漂着菊花,你若用碗或杯舀水,碗或杯中就会显现一朵盛开的菊花……这异常美妙的故事,给内乡菊花增添了一掬醉人的韵致。
“菊乡”人是酷爱菊花的,庭院内、雅室里、书桌上、阳台里、小径旁、街道边,甚至于田间地头、沟沟坎坎、山山峁峁,到处是一丛丛、一簇簇、一团团的菊花,给秋色增添勃勃的无限生机。这时候,姑娘们、娃娃们便呼朋喝友,相约结伴,挎篮背篓,来到河边,走上野坡,来到山间,一篮篮一篓篓一兜兜地把菊花采回来,然后精心焙制成菊花茶或填装“香枕”,或孝敬老人,或予以婴童,或赠给情郎,或留给自家使用,或送予远亲旧朋,缕缕菊香,就与亲情友情爱情一道,悠悠沁人心脾,飘入梦乡。“楚辞云,夕餐秋菊之落英。”菊还能入餐作食,调节脾胃,轻身耐老,则是少为人知的妙处了。正是“甘菊之下潭水清,上有菊花无数生。谷中人家饮此水,能令上寿皆百龄。”这也是菊又名“延年”“更生”的绝妙解答。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花以它的冷艳空灵、孤傲贞洁被捧为花中君子。的确,菊花以其五彩缤纷的色调,美轮美奂的丰姿,清雅高洁的神韵,冒霜盛开,搏斗萧杀,确给万花凋谢,红衰翠殒的寒秋增添了无限生机。瞧,硕者如盘若盏,小的似米若豆;高可两丈还盈,低者不足半尺;多达百头千头,少则独立不群。它们的种类颇为繁多,数不胜数,如明月高挂的金丝菊,如天仙下凡的徘徊菊,如孔雀开屏的大丽菊,如荷花出水的芙蓉菊,纯白而大的美人菊,风姿绰约的桃花菊,金光灿灿的金丝菊,色如翡翠的绿菊,玉雕冰刻的蜡光菊,黄白相间的万寿菊,或晶莹剔透,或药香扑鼻,或美如碧玉,或娇艳若霞,或冰肌玉骨,或墨里含金,或花头彩翼双飞,或茂盛繁星点点……它们层层裙裾倒垂,错落有致地捧出玉雕冰刻般的花蕊,观之清丽高雅,飘逸脱俗,落落大方,绮丽俊美,仪态风流,各有千秋,真是花也悠悠,人亦悠悠,情亦悠悠。
“篱落夜深帘不卷,一肩寒影和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芳菊开林跃,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陶渊明结庐人境,抛却烦扰,饮酒致醉,辉映晚霞,采菊东篱,遥望南山,胸无尘浊,自然清静,此时情味,何其深永!菊以诗传,人以菊喻,成千古佳言。“黄菊繁时好客到,碧云合处佳人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景色绝佳的内乡自然山水与飘逸无我的名品甘菊,勾引得名人骚客留连忘返,吟诗作文,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浩荡李青莲,清狂孟襄阳,当年各至菊潭上,风流对酒倾壶觞。”李白慕名而来,畅游尽兴,留下了“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泛此金黄花,颓然清歌发”的诗句。“湛冽菊潭水,繁香飘楚村。霜寒金不凋,月晓花犹存。”美景美潭,名地名花,令一代诗仙记忆犹新。孟浩然赏景寻友两不误,“行于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只好胸怀怅然之情而归。元好问“菊潭秋华满,紫稻醉寒泉”,菊花酒好喝,他回到晋北家乡后,仍在想念内乡的菊和酒,难以忘怀:“一别半山亭,回头十余年”。苏东坡以菊养身长寿:“南阳白菊有奇功,潭上居人有老翁,叶似皤蒿茎似棘,未宜放入酒杯中。”“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朱淑贞在菊潭边以菊自慰。“心同潭水静,菊似夜霜清”,宝鼎望以郦菊怡情养性。另外,杜甫、白居易、陆游、杜牧、朱淑贞、李蓑等人都留下了写菊潭、念菊山、夸郦县、赞内乡的传世佳句。
“莫夸春光欺秋色,未信桃花胜菊花!”六十余万内乡人民也把养菊、育菊、赏菊、爱菊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人赞叹。他们多年来成功举办金秋菊展,以菊为荣,以菊为友,以菊为媒,遍引天下客商,真正做到菊以地生,地以菊名,以菊招客,借菊生金。一朵朵傲霜斗寒、竞放吐馨的金菊花,为促进内乡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建设富强美好和谐新内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古往今来有名的内乡菊花,至到今天才真正美出意义,美出价值,美出独特,美到极致。
菊其实若民。其质,其相,其清纯,其洁雅,无不与民似,与民近。知菊,识菊,赏菊者,不俯识草根,不众里他寻,不独具深爱,实不可得。内乡县委和县政府之公务员,是实爱菊者,是大爱菊者。那么,爱菊者能不爱民?!
十月的秋风瑟瑟,吹来了阵阵袭人的菊香。
菊有美,菊有灵,菊有魂,菊有情,菊有爱,菊有德,让我赤诚热爱难以抒怀。我是伏牛后生,我是嗅着菊香,偎着菊枕,喝着菊茶长大的,情何以堪,菊的美菊的情菊的德已深深洇润进我骨髓里面灵魂的深处。人生路漫漫,即便有太多的风雨霜寒,坎坷挫折,望一望家乡的方向,想一想摇曳的野菊,恍然就飘扬来丝丝缕缕醉心的菊香,我就信心倍增,灵与肉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